嗜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羌活与独活临床应用类辨附伤寒论第三十
TUhjnbcbe - 2022/7/8 15:36:00
坦桑尼亚 http://www.caikangyongg.com/

羌活与独活临床应用类辨

羌活、独活的功用相似,均有祛风胜湿,通痹止痛作用。但在性能功效上还有上下强弱的差别。

羌活味辛、苦,性温。气浓而香烈,燥散性强。能发散风寒,通痹止痛。适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疼等症。又可用于风寒湿痹疼痛,上半身骨节疼痛尤为适宜。

独活味辛、苦,性温。气细而香。能祛风胜湿,通经活络,除痹止痛。适用于下半身风寒湿邪,如两足湿痹,腰膝酸重疼痛等症。配合羌、防、细辛,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牙痛疗效甚好。

据药理研究,本品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兴奋呼吸中枢作用。

羌、独活的功效各有特点:羌活偏表,性味雄烈,上行力大,善于发汗解表,治游风;独活偏里,性味和缓,行下力大,发汗作用不及羌活,治伏风。如属周身痹痛,二者合

用,效果更好。但二者均有温燥之性,易损阴血,凡阴虚有热或血虚痹痛均不能应用。

?

《伤寒论》第三十九条大青龙汤各家解说

《伤寒论》条文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79版《伤寒论选读》

补述表实兼内热的证治,及与少阴病的鉴别。

表实兼内热之主证主脉,主法主方,前已详细论及,本条提出若干副证加以反复鉴别,需彼此互参,不可偏执。本条仍以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的前提,至于脉之紧缓,身痛之有无,不必具备。因风寒中人,有轻有重,正气抗邪,有缓有急,若感邪较重,正邪相争较急者,多为脉紧身痛,反之可见脉缓身重。故当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等证出现时,即使脉不紧而缓,身不疼但重者,仍可与大青龙汤治疗。

本条之身重,与前条之烦躁,均需与少阴证相鉴别。少阴病身重,是气血虛衰,阴寒内盛

所致,故身重无休止之时,且伴一系列阴寒见证。本证身重,属汗不得出,寒郁气滞,内热相扰而成,故虽身重,但乍有轻时,又伴见一系列表证,二者显然有别。烦躁虽是本证的那证要点,但非本证所独有,因烦躁与不汗出,发热恶寒,身痛等并见,方为表实兼内热之象。若烦躁与无热恶寒,脉微,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并见,则是少阴病阳衰阴盛所致,所以说“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按:前已论及太阳中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脉浮紧,而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说“伤寒,脉浮缓”,如此错综立论,示人风寒之邪不可截然分开,而感邪之后,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故不可单以脉之紧缓,而作中风、伤寒之诊断。总须脉证合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然后作出诊断治疗,方无差误。

参考资料:程某,60岁,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屡问所苦,才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诊得脉象浮而微数,两足胫热,遂断为大青龙证。因患者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脉浮数,大青龙的证侯已具,虽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证的烦躁有异,但这是由于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自觉心烦。本病易误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认为少阴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数而不微,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证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束,所以身疼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但考虑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将药分作三次温服,每二小时服一次,如得汗出,即停服。果服两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全部消失。附方:生石膏一两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五枚水煎服。(转引自《广东中医》年第2期第40页)

?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前条举出太阳中风而其脉证类似伤寒者,本条举出伤寒而其脉证类似中风者,二者虽然表现出的症状迥异,但同为大青龙汤主治之证。

伤寒证,应当脉浮紧,诉身疼痛,但此处脉呈浮缓而身不疼痛,与太阳中风极为相似。但是,太阳中风证,无所谓身重症状。身重是一种在少阳证,阳明证均可见到的症状。但本条以“乍有轻时”一句提示此处之身重并非少阳、阳明之身重。虽有身重,但时时有瞬间忽地轻松一下的感觉,则提示其为表证之身重。

另外,该身重症状也与少阴病真武汤证的四肢沉重相似。所以,这里加有“无少阴证”之旁注,以提醒注意。必须清楚的是,如果脉沉微或脉微網而身重者,则为少阴病。

那么,本条开头言伤寒,则应可以理解包含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等症状。如果出现脉象浮缓、汗出而恶风者,则非大青龙汤主治之证。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承上条再论大青龙汤的证治及其与少阴证的鉴别。

太阳伤寒,脉由浮紧变为浮缓,证由身痛变为身重而且偶有减轻之时,反映在表的寒邪有随闭郁不伸的阳气化热的趋势。寒邪渐趋化热,脉自然由紧变为不紧,证也由身疼痛变为不疼。虽然寒邪逐渐化热,却尚未人里,仍在于表。表闭未开,阳气闭塞,全身气机不利,故见身重。邪气有人里之势,进退于表里之间,故见身重乍有轻时。表气闭郁,里有郁热,则烦躁与发热之证自是意在言外。

上一条的表寒闭郁较为突出,偏于外;这一条的表寒部分化热,趋于里,但并未见烦渴引饮的白虎汤证,故仍用大青龙汤发之。因为少阴阳衰也会出现身重烦躁等症,所以要注意和这一条大青龙汤证的身重相鉴别,勿犯虚虚之戒。少阴阳衰应该有脉微细、四肢厥逆、精神不振等真阳衰微之症,与大青龙汤的阳热证是不同的。

对于上两条所提到的“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以及大青龙汤的应用,历代注家的意见很不一致。除一部分注家认为文字可能有错简外,其他观点基本可分两派。以成无己、许叔微、方有执等为代表,认为桂枝汤证是风伤卫,麻黄汤证是寒伤营,大青龙汤证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这就是著名的“三纲鼎立”之说。以尤在泾等为代表,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病而营不病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也。至于大青龙汤证,其辨不在营卫两病,而在烦躁一证。其立方之旨,也不在并用麻桂,而在独加石膏。”尤在泾的这种观点与临床实际较为贴切,有可取之处。

?

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二节表明大青龙汤证治,而并申言其禁忌也。盖此方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同意,但以杏仁易芍药耳。前以发热恶寒为发于阳,故虽“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并同伤寒,仲师尤以中风名之,为其发于阳也。惟其风寒两感,故合麻黄、桂枝二方,以期肌表两解。惟其里热为表寒所压,欲泄不得,因而烦燥不安,故加鸡子大之石膏一枚。如是则汗液外泄,里热乘机迸出,乃不复内郁而生烦燥矣。盖表证为“发热,恶寒,身疼痛”,里证为“烦燥”,皆以不汗出为主要。一身之毛孔,受气于肺,肺在人身,譬之发电总机,总机停止,则千百电机,为之牵掣而俱停。肺中一呼吸,毛孔亦一呼吸,今以风寒遏皮毛与肺,以致表里俱病,故汗一出而发热、恶寒、疼痛、烦躁悉愈,是何异总电机发而光焰四出也。此首节用大青龙汤之义也。若夫脉浮缓,则其病在肌而不在表。气疏故身不疼。寒湿洹于肌理,不能作汗外泄,故身重。乍有轻时者,此非外寒渐减,实为里热之将盛。肌理为营血所居,与统血之脾相应,人之一身,惟血最热,肌理不开,里热易炽,故亦宜大青龙汤发之,脾藏之伏寒积湿,悉化为汗,从皮毛外出,而里热自清。盖即本论所谓“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系在太阴”之证,病机系在太阴,而发于太阳之肌腠,故治法仍以太阳为标准。此次节用大青龙汤之义也。至如脉微弱,则里阴虚,汗出恶风,则表阳又虚,更以发汗重伤其表阳,则为厥逆。里阴虚者,水液本不足供发汗之用,而更用大青龙汤责汗于血,则血不足以养筋濡分肉,则里阴重伤,必且筋惕而肉晌。盖脉微弱与脉微细者相近,汗出恶风,与恶风蜷卧者亦相近,此正为太阴将传少阴之候。合观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可以知所宜忌矣。黄坤载补真武汤为救逆方治,确有见地。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脉浮缓者,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经曰:脉缓者,多热是也。伤寒邪在表则身痛,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脉犹浮,则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重乍轻之候也。是以欲发其表,则经已有热,欲清其热,则表犹不解,而大青龙汤,兼擅发表解热之长,苟无少阴汗出厥逆等证者,则必以此法为良矣。不云主之而云发之者,谓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使从表出也。旧注谓伤寒见风,故并用麻黄者,非。

?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注】和久田氏曰:此条可疑为少阴真武汤之证,就前之中风不剧,而反深也。然此“但身重”一证可疑,故名曰伤寒而用大青龙汤也。少阴真武汤证者,四肢沉重疼痛,然此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则非有里水所致之重可知,是邪隐伏于肌表之间而未发,大青龙汤为发肌表之水邪及邪气之主方。既辨如前,今若详审无少阴真武证,故以大青龙汤发隐伏之邪气,可自汗出之,不曰主之,而曰发之,可知此方为发汗之主剂矣。余曾治一病妇有如此证者,数日不愈,然使服大青龙汤一帖,一炊时,汗出如流,不日复常。可知古方之妙用矣。

求真按: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之加味方,则其腹证亦相类似。中有石膏,则其证常如舌有白苔(或带微黄白色),否则其舌与口唇均干燥无津,宜注意之。

成不居

1
查看完整版本: 羌活与独活临床应用类辨附伤寒论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