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能成事者,大都有这三个特质,你有几个
TUhjnbcbe - 2022/7/1 15:03:00
初期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04/4302316.html

有些人的成功,不是聪明机巧,比其他人更快、更高、更强的结果,而是身上有一些特质。

能成事者,大都有这三个特质。

1

抱朴守拙,脚踏实地。

曾国藩曾说过:“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取巧,也许惠利一时;守拙,方能奠基长远。

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出身草莽,行军打仗时,并没有所谓出奇制胜的兵法,而是“扎硬寨,打死仗”这些看似笨拙的招数。

曾国藩不高估自己的实力,也不低估敌人的智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大获全胜。

古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抱朴守拙,去伪存朴,是一种智慧。

曾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座寺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

一天,老和尚让小和尚去买米,小和尚答应了,可很快就背着空袋子回来了。

原来,出山过河的木桥坏了。老和尚问:“不是可以绕过去吗?”

小和尚回答:“那样要走很多的冤路,不如等村民把桥修好了再出山。”

几天后,老和尚又派小和尚去买米,可不一会儿,小和尚又背着空袋子回来了。

小和尚解释:“师父,桥就快修完了,再等等吧。”

米缸彻底见底时,老和尚催促小和尚,可这次,小和尚回来得更快。

原来,暴发的山洪将桥彻底冲坏,就连那条能绕过去的路,也被淹没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故事里的小和尚,一门心思走捷径,结果却陷入绝境;心心念念想省力,最终却更费力。

守拙还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应变策略。懂得守拙的人,能够正确分析自己身边的局势,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规避风险,谋求最好的生存和发展。

胡适曾以藏晖为室名,藏晖与守拙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他在给胡光信中说道:“老兄是绝顶聪明人,总未免锋芒太露,未免得罪人。这是聪明人很难避免的灾祸。”

“聪明人”往往是被人们羡慕最多也是攻讦最多的。聪明很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隐藏锋芒,藏拙其外,有时候是一种避免灾祸,求生存的智慧。

西汉时期“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开国功臣韩信,由于功高震主且个人锋芒太盛,最后被吕后、丞相萧何以谋反的罪名骗入长乐宫,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在诛杀淮阴侯韩信平定叛乱之后,刘邦格外奖励了丞相萧何,可是萧何的门客召平却披麻戴孝面见他,给他吊丧。对他说:“您对别人明白,怎么对自己就糊涂了?”

在召平的进谏之下,萧何做出“自毁名节”的举动。

他民望很高,怕被怀疑别有居心,于是他让人低价强征百姓的房屋,惹起民愤。

这一举动,反倒是让刘邦对他放松了警惕,以至于能寿终正寝,避免了同韩信那般身首异处满门抄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某些不利处境中,守拙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

守拙还是一种难得糊涂的境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从古至今,从现实里到故事里都没少过。

《红楼梦》中,最聪明、最机巧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懂得守拙藏锋,才是生存的智慧。

东汉末年,刘备曾与曹操煮酒论英雄。

当曹操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人啊!”时,刘备大惊,吓得把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

正好天边闪电雷声大作,刘备借机忙说是雷声吓到了自己。曹操见他如此胆小,认定他成不了大事,于是放松戒备,刘备因此逃过一劫。

三国时期,曹操听说司马懿有大才,于是请他来做官。

但司马懿深知曹操多疑,弄不好就会掉脑袋,他只好拖病不出,一病就是七年,他也因此免去了朝廷的纷争。

在生活中,面对某些不值得计较的事情、人,难得糊涂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句话,其实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脚踏实地。

2

保持专注,持之以恒。

想做很多,但每件事情都是蜻蜓点水,缺乏专注完成小事的能力,是我们很多人的通病。

一旦你习惯了把时间切成碎片,就很难对一件事情专注了。

曾国藩说:“凡人作一件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就像小猫垂钓,总是心猿意马,见异思迁,最终,只会蹉跎光阴,一无所获。

在书中看见一个这样的故事:

三月的佛堂里,坐满了前来听禅的信徒。大师说禅一板一眼,加上外面春意融融,几乎所有人都打起瞌睡,唯独一人正襟危坐,专心听讲。

旁人不解,问他为何不困,他回答:“我也想睡觉,只是我在眼睛快要闭上的那一瞬,突然想,为什么不试试自己的耐力呢?”

说完,他又专心致志地听起来。

几年后,这个人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一个人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他能专注多久。心无二用,才有资格登峰造极;持之以恒,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曾看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

他是科学家,发明了避雷针,是作家与思想家,参与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也是画家与哲学家。

他终此一生,一直在重复一件事:自我教育。

怎么做呢?

富兰克林认为,成功取决于好习惯。

他做了一个本子,每天记录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习惯。

如果做到了,就给自己打勾;如果没有做到,就打叉。

他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异乎常人的专注,异乎常人的坚持,富兰克林克制了。

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变成习惯后,习惯塑造你,富兰克林就是这样成功的。

专注地做好少数那几件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在积累你的“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而好的会变得越好。

因为在做好了那几件事情之后,你获得的会是最大的回报。而那几件重要事情的成功,也会给你人生带来全面的提升。

看过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讲的是一位古钟表修复师的故事。

王师傅的专长是修复文物钟表,他曾遇到过一件非常棘手的任务:修复“变魔术人钟”。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它的内部结构有如迷宫一般复杂;而且仅此一件,许多零件只能修不能换;甚至有的微小的部件只有一毫米长。

这项不可思议的工作在王师傅的专注下,顺利完成了,整整耗时一年。

王师傅十六岁入行,从事钟表文物修复事业四十多年。

记者问如何才能四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一件事,王师傅是这样回答的:干的时间长了,慢慢就磨出来了;要是真坐不住那你就得改行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得喜欢它,喜欢才能长久专注。实在觉得烦躁,出去走几圈再回来干。

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专家。

他用自己的专注,成为了时间的修复师。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专业。

有时候并不是你水平太业余,而是你太贪心,精力太过分散,耗掉了你通往专业的潜力。

李小龙曾说:我不怕练一万种招式的人,只怕一种招式练一万遍的人。专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往往这就需要枯燥地重复,和漫长地等待。唯有守住寂寞,才能等来芳华。

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一件事,并做到极致。

我们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应该只放在那几件最重要的事情上。

而在专注的状态中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你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3

主动吃苦,修得本领。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回答学生说:

“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

从圈内要延展到圈外,要获得新的知识,要习得新能力,必然伴随着阵痛。

古代有一种修行的方式叫做”苦行僧“。

他们让自己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就可以更快地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

苦行僧被认为是修行的一条捷径。就是因为和其他修行的人相比,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吃的苦更多、更深。

万科创始人王石曾受邀在大学里讲座授课。

讲台上的力不从心,让王石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知识储量。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王石毅然决然选择留学哈佛。

他每天奔波于公寓、校园、课堂和图书馆之间;每天两三点睡觉,八点上课,有时压力大得睡不着;每天通过大量的阅读弥补听力、口语的缺陷,以致于在学习中可以和教授交流;

在这一年里,他眼睛几乎看坏,散光严重,眼睛充血、视网膜硬化。

王石说:“我当时第一个要过的就是语言关,听不懂啊,每天都是煎熬……这对60岁的我来说是个挑战。”

语言上的障碍,让久经商场的王石数次想半途而废,但是最终也坚持了下来。

经历过高强度、连轴转的学习后,一直处于崩溃边缘的王石焕发新生,他形容他的思维“就像生锈的机器重新加了润滑油”,视野更加开阔,思索更为深远。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人生,先苦就后甜,先甜就后苦。

在未来,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需要吃苦。

生活的确有苦的时候,可真正的苦,在于不愿意吃苦。只有不怕吃该吃的苦,才可能收获该收的果。

吃得了生活的苦,才能尝得到生活的甜。那些吃过的苦,后来都变成了生活对他们的馈赠。

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路径就是“主动去吃苦”。

唯有在磨难中练就坚韧,修得本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才能不忧,也不惧。

很多时候也并不是说非要吃多大的苦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当我们还能为自己的人生搏上一搏的时候,就不要让自己过得太安逸。

一个人越是想着如何少吃苦,越是会吃更多生活的苦。

生活向来是公平的,过早为自己选择一条安逸的道路,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习惯于平庸。如果能在该吃苦的时候选择不畏惧吃苦,生活才会越过越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能成事者,大都有这三个特质,你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