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嗜睡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滞所引起。分以湿困脾阳嗜睡、心脾两虚嗜睡、瘀血阻滞嗜睡、肾虚型嗜睡这四种类型。
湿困脾阳嗜睡
鉴别分析:本证因久处卑湿之地,或长时间冒雨涉水而感受湿邪。以致湿邪束表,阳气不宣;或过食生冷肥甘,饮酒无度,以致脾胃湿从内生,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胜阳困,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即成嗜睡。临床以头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满闷,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濡缓为辨证要点。此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若湿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阳,则嗜睡症状更为明显。
常见症候:日夜昏昏嗜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纳硪少,中脘满闷,口粘不渴。大便稀薄,或见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温中化湿,健脾醒神。注意饮食清淡,防止湿从中生。艾灸足三里、脾俞、丰隆、曲池、委中等穴以健脾祛湿。方用参苓白术丸。
健脾除湿的食物:茯苓、扁豆、红豆、芡实、橘子皮、薏仁米、冬瓜、萝卜、白菜、洋葱、大蒜、山药、草果、车钱草、荷叶、山楂、柚子、燕麦等。
赤小豆鲤鱼汤:将活鲤鱼(约克)去鳞、鳃、内脏;将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辣椒6克、草果6克填入鱼腹,放入盆内,加适量料酒、生姜、葱段、胡椒,食盐少许,上笼蒸熟即成。
心脾两虚嗜睡
鉴别分析::(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心脾两虚嗜睡,多因痛后失调,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失血,以至心血耗伤,脾气不足,心神失养,则神志恍惚,心怯喜眠。辨证要点为:倦怠嗜睡,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呆泄泻,舌质淡嫩,脉细弱。治疗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本症与湿困脾阳嗜睡不同,心脾两虚嗜睡是纯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心脾气血皆虚弱不足的证候。湿困脾阳嗜睡为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脾虚不运之征,又有湿阻清阳不升的证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常见证候: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治宜补益心脾。食疗:适宜以元肉、大枣、莲子、芡实、山药、当归、黄芪等补益气血为主。艾灸足三里、百会、心俞、脾俞等。方用归脾丸。
猪肉百合煲:取瘦猪肉克,莲子、百合各30克。共放入砂锅煲中,煲熟后调味服用。
用归脾汤(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9克、黄芪15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甘草6克、酌加姜枣适量)以补益心脾。
瘀血阻滞嗜睡
鉴别分析:常因头部外伤,血脉瘀阻。或惊恐气郁,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或痰浊入络,阻塞血络,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痹阻而致嗜睡,其辨证要点为:头昏痛,嗜睡。舌紫黯有瘀斑,脉涩。
常见证候: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程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可以艾灸血海、膈俞、太冲等穴。方用血府逐瘀丸。
龙眼肉粥:取龙眼肉15克,红枣5枚,粳米60克,共煮成粥,喜甜食者可加少许白糖,每天早晚各1次,趁热食之,但不可过量。
猪肉百合煲:取瘦猪肉克,莲子、百合各30克。共放入砂锅煲中,煲熟后调味服用。
肾阳虚衰嗜睡与肾精不足嗜睡,两证均属肾虚证
鉴别分析:肾阳虚衰嗜睡:起因,或由病久及肾,或由病邪直犯少阴,或失治、谡治,阳气屡经克伐,以致阳虚阴盛,昏沉欲睡。(类证治裁):“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辨证以畏寒蜷卧,腰冷身重浮肿,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长,舌体胖质淡苔白为主症。肾精不足嗜睡,多由劳伤过度,或久病迁延不愈,高年体衰,致肾精亏损不足,髓海空虚,头昏欲睡。(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辨证以头眩嗜睡,神疲怠情,耳鸣耳聋,每任事则精力不支等为主症。两证区别在于:前证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后者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为特点,虽都有肾虚证候。但侧重点不同,斯作鉴别。
常见证候:怠情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支,舌质淡。脉细弱。
肾精不足嗜睡。治疗用填精补髓的方法,肾阳虚衰嗜睡治宜温补元阳。艾灸涌泉、太溪、气海、关元、肾俞等穴。方用左归丸。
填精补髓:大枣30枚,羊胫骨的骨髓10克,制首乌12克,大米克。将制首乌煎煮40分钟,于药液放入洗净的大枣、骨髓及大米等,同煮成粥,早晚食用。
温补元阳:参归炖鸡:党参克,当归50克,肉桂15克,生姜50克,公鸡1只(约0克)。公鸡肉切块.党参切斜片(或整支),当归切厚片(或整支),肉桂、生姜劈破。炖法如前。可分5-6次食(党参也可分食)。
由于睡眠是大脑皮质从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所以睡眠异常多由神经系统疾病或全身疾患影响及大脑所致。在睡眠异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病、肾病、肺心病等,出现嗜睡时往往是病情加重,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反应,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因此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医院就诊,才不致于贻误病情。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