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本在机场卖到脱销的好杂志,是当代国人真
TUhjnbcbe - 2021/7/12 22:04:00
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921/8231870.html

在年的一期《锵锵三人行》里,道长梁文道曾经聊到三联韬奋书店。

那年,三联书店开始试营24小时不打烊书店,他说中国并不是第一次有24小时书店,一开始很受瞩目,但最后都关门了。

但他觉得三联韬奋书店是能够长久做下去的,为什么?

“那时候我去看上海那家书店,它半夜开的时候,没什么人,然后灯也都熄了一大半,它亮灯的都是些卖畅销书的地区,但是那些人文学术的它就晚上就不开了,但这时候为什么它关门你就知道了。

你如果卖的书是教人怎么样赶快赚第一桶金这种书,买这种书的人不会半夜还想去书店看书。

半夜想去书店看书的还真的就书虫,书虫看的还真的就是那些可能不是最畅销的书,而三联韬奋从来就是个挺好的书店,非常好的书店,非常很有人文气质的书店,像它这样的书店,开24小时一定坐得住。”

台北有诚品,北京有三联。

三联韬奋书店的人文精神,正是传承自年创办的《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和三联韬奋书店的前身)。

他的创刊人,正是新闻界当之无愧的的“精神领袖”——邹韬奋先生。

邹韬奋先生创刊的初衷,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怀着这样的出版理想,他凭一己之力,在三年间,让《生活》周刊销数由份突增到4万份以上,成为了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爆款”杂志。

民国时期著名记者赵浩生曾回忆道:“每期《生活》周刊在学校饭厅门前的地摊上出现时,同学们都一改拥进饭厅去占座位抢馒头的活动,而如饥似渴地抢购《生活》周刊。”

在识字率只有30%左右的民国时期,堪称出版史上的奇迹。

为什么在机场书店不断倒闭的今天,《三联》仍能在北京机场几次卖到脱销?

为什么在纸媒衰微的今天,《三联》的订阅率每年依然以平均10%速率增长?

三联入选Flipboard红板报「读者最爱」的理由,也许能道出我们热爱《三联》的心声:

不在新鲜猎奇中弄潮,而在文化沉淀中酿酒,以敏锐姿态号时代脉搏,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创刊近百年来,三联始终是人文性和新闻性并重的精神食粮的生产者。

它是每个文艺青年成长中渴望进入的,一座令人信任的纯净乌托邦。

它使得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苏童说:看完它,有一种脑后大补的感觉。

白岩松说:它是隔了很长时间依然可以摆在书架的精品。

董卿说:它不仅有很广阔的信息量,让我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它的评论,尤其是文化评论,非常出色,让我思索为什么。

它的忠实读者名单上,还有马未都、苏童、濮存昕、李健、赵薇……

一位老读者曾评价:

即使把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只要每周给我一份《三联生活周刊》,我就能与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联系,并保持距离。

一间有温度的时代观察室

相信“六便士”与“月亮”同等重要

过去的日子里,《三联生活周刊》不放弃追踪每一件重大事件。

南方洪灾、武汉疫情,三联记者是冲在第一线的“逆行者”。

杭州失踪案,三联记者坚持深入调查现场,寻找来惠利与许国利的生活痕迹,做了一篇近四万字的深度报道。

校园霸凌、语文教育、小镇做题家……这些牵动人心的社会问题,它为你深入剖析;

还不忘回应时代之浪——《基金崛起》《中产生活策略》《炒房终结》《再战股市》。

备受欢迎的都市生活指南

在意时代里个体的内心焦虑、精神困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本在机场卖到脱销的好杂志,是当代国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