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上面说到《伤寒论》是以六经辩证为核心,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纲领,它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邪气侵犯人体,由体表深入到里,就好像打仗,外敌从边疆侵略到首都,它的表现形式在中医就是六经的症状,根据症状我们判断疾病的到底在人体什么地方,是表还是里。人的经脉,皮毛到筋骨不过六层,太阳在表、次为阳明、次为少阳、次为太阴、次为少阴、次为厥阴。我们就是通过症状判断疾病到底在哪里。
如果疾病在太阳那里,人体就会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如果疾病在阳明那里,就会有胃家实的症状。如果疾病在少阳那里,就会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如果疾病在太阴那里,就会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症状。如果疾病在少阴那里,就会有脉微细,但欲寐的症状。如果疾病在厥阴那里,就会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症状。现在只需要记住上面的提纲,你见到这个症就知道是哪个经。你用这个经的方法治,许准没错。建议抄下来
我们读《伤寒论》就会发现,伤寒论在讲解疾病时,首先教给我们如何辩主症。(中医思维不同于西医思维,我们不去管西医是什么病名,我们只去看脉证,世界上的所有疾病都可以归结于六经,所以《伤寒论》教给我的六经辩证就是一把非常完美的狙击枪,虽然不能尽愈诸疾,也能见病之源。)
你看《伤寒论》教给我们辩主症,就是上面的提纲,提纲就是总纲。
如:太阳病,太阳病的主症就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你看到这个方子就用太阳篇给出的方剂,桂枝汤、麻黄汤去治疗就可以如:阳明病,阳明病的主症就是:胃家实,你看到胃家实,便秘,你就用阳明篇给出的白虎汤、大小承气汤治疗就可以。
如:少阴病,少阴病的主症就是脉微细,但欲寐,你看到这个你就用少阴篇给出的方子治疗就可以。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主症,你就可以知道病在哪里,属于何病?有几经的症状,然后你就治。
治病其实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我们心不静,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殊不知大道至简。
给大家说一个我遇到的病案吧,已供大家找思路。病案:肠梗阻。患者77岁,脑梗后遗症半身不遂多年。19年,经常便秘,极其严重。
于19年底,肠梗阻住院,医院当晚下病危,无法救治,医生说只能回家办后事。
刻下症状:肚子拍打有气体,肚子变得非常大。痛苦不堪。
这种我们该如何治疗?
思路:我们看到腹胀如鼓,就判断病在太阴,你看前面写了,如果疾病在太阴那里,就会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症状。伤寒论在每一篇中有禁忌症,病在太阴不能用下法,那这怎么办?患者肠梗阻已经快病危,可以刻下症有腹胀,腹痛的症状,那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太阴和少阴的合病。
那你顾及太阴合少阴,然后加上承气汤通便就可以。
然后你就用方啊。
用了顾及太阴的补中益气汤,在加上调胃承气汤。
大黄12、炙甘草6、芒硝15、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病人服药后,病愈。
治病其实不难,你认准总纲治病就好了。你看这个病有太阴症和便秘,那你用人参顾及太阴,然后用承气汤也可以,万变不离其宗。后面我们会教给大家如何认总纲。六经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方法,但是实施还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基础。阴阳是相对的不同属性。
究竟什么是阴阳?
疾病的发生一定离不开阴和阳所以治病,必须先认阴阳凡是亢盛的、动的,属于阳。凡是阴沉的、静的,属于阴。《伤寒论》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恶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从发热不发热区分阴阳。什么是表里?表里说的是病位,就是病的深浅,如邪在皮肤经络,这就是病在表,邪在脏腑肠胃的,就是病在里。
《伤寒论》条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治不在里,仍在表也。这就是根据小便清及不大便而辨别病在表还是在里,做为治疗原则。
什么是寒热?这就是病情的性质,病无非寒热,凡是病情亢奋的,多属于热的,凡是病情沉静的,阴邪内盛的,多属于寒。
《伤寒论》条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进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个条文前者是内寒假热,后者是外寒假热。这是以寒热之在表在里来辨别真假,而作出施治的方针。
什么是虚实?这就是邪正的盛衰,知道虚实直接指导用药方针。
如: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这就是根据寒热测虚实,又如: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这是从脉症得出论断治疗虚实。
虚者补其正,实者攻其邪。上面不一一在文章分析,我们会讲课时一一讲到,大家先预习。《伤寒论》的法度、总纲
第一:辩阴阳
《伤寒论》其实就是教给我们一个思维方式。医生看病,先干什么?其实就是辩阴阳。《伤寒论》条文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也。这条条文什么意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是病人发热,同时怕冷,多穿衣服也没用。这其实就是人体正气充足,外在的邪气侵入,人体的正气就到体表抗邪了,正邪相斗有力,所以发热恶寒。这种就是阳症。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病人明明生病,非常怕冷,但是没有发热的迹象,反而嗜睡,浑身无力,这就是正气虚弱了,正气不能和邪气斗争了,于是就会无热恶寒,这就是阴症。
治病首先分清楚阴症和阳症。人因为体质的不同,感邪后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会是阳症,有的人就会是阴症。体质好的人,感邪后,人体正气也叫阳气,阳气和邪气相争,非常亢奋,就会发热恶寒,这就是发于阳,这里必须要发热,真正的热症肯定是阳症。体质不好的人,感邪后,人体的正气不能抗邪,于是就不会发热,只会怕冷,这种无热恶寒的就是发于阴。也就是阴症。阴症你就用附子、姜之类的药,准没错。人生病不是发于阳,就是发于阴。六经里面太阳、阳明、少阳,这是三阳,三阳症太阳为始六经里面少阴、太阴、厥阴,这是三阴,三阴症少阴为始人生病无外乎三阳或者三阴如病案,王某,48岁,年11月早晨出门买菜,回来后自述不舒服,不发热,浑身疼痛,无汗,脉沉紧,怕冷,嗜睡。
思路:你看,无汗、浑身疼痛,不发热,这都是病在表,如果只是表症,也就是太阳病,我们称之为表阳症,我们直接用麻黄汤治疗就可以,可是患者自述嗜睡,体温不烧,脉沉紧,这就是有阴症,也就是表阴症。所以治疗即要顾及表症,又要顾及里阴。
治法:麻黄汤加附子服药两剂病愈。
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没有实际临床意义。
第二:辩寒热真假
《伤寒论》第十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进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进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条条文就是让我们辩寒热。
寒热有时是会欺骗我们的,一旦辨错了寒热,无疑是致命的。
寒热的辨证临床不难,看条文,病人身上非常热。
但是病人热,然后病人想穿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应该病人想脱衣服的。其实很简单,这个症就是这是外面看起来热,但实际里面是很寒的,阴盛格阳,你想啊,家有悍妇,老公不敢回家,阳在外面,外面就会非常热。还有就是明明病人身上大寒,可是病人不想穿衣服,反而喜欢凉,这其实就是病人外面寒是假的,其实里面是热的。这个时候治疗我们一定不能被表象欺骗,辨准真热假寒在临床非常非常重要。其实《伤寒论》这条用了省文法。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单凭穿衣多少也定不出真热假寒。临床需要结合的很多。比如里寒外热的这种,除了衣服,病人还会有,颧骨红,口不渴,想喝热水,喜欢热,脉浮按有,重按无力。比如里热外寒的这种,除了衣服,病人还会有喜喝冷饮,舌苔红或者有刺烈,脉紧数。对于真寒假热的这种就需要温中回阳对于真热假寒的这种就需要清里补阴病案:张某,女39岁,身热面热,反复发作一年,腰酸软、大便正常,脉沉细弱,喜欢热饮,和热饮便舒服。思考:面热身热这个是热症,热症应该喜欢凉饮,可患者喜欢热饮,得温饮就舒服,这是阴盛格阳症。非生姜附子而不能,于是用四逆汤加桂枝甘草治疗。三天后复诊,身热消失,续以温阳补肾的方法治疗。患者许先生,性别:男,年龄:56岁,民族:汉族,左侧肢体活动不利9-月诊断为“1.脑梗死后遗症2.风湿性心脏病3.房颤4.慢性支气管炎5.前列腺增生”长期予以康复治疗,12月8日,患者受凉后感心慌胸闷气促,腹胀,反应迟钝,语言笨拙,不欲饮食,小便多频次数多,舌质暗红裂纹,少苔,右寸关尺浮数滑重按差左弱。T38.1℃。
12.18-12.21:畏寒但自觉不热,四肢冰凉,喘累,喉间偶可闻及痰鸣音,呼吸急促,心慌胸闷,不欲食,口干不欲饮,12.21:血培养危急值:格兰阳性球菌,T39.4℃,患者病情危重,于.12.22-.02在监护室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ml+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万U静滴每日二次;0.9%NS50ml+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静滴每日二次,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q12h静滴抗炎。
01.03停用抗生素及激素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喘累,T38.0℃
最后西医宣布无法救治,故求助于中医,面色潮红,四肢冰凉,舌红苔黄腻脉右寸浮滑双关尺无力。从症状就可以看到阴盛格阳,病人虽然发热,但有阴盛格阳之象,于是用温药治疗。开方:附片10g先煎砂仁20g炙甘草10g醋龟甲6g
山萸肉45g龙骨30g牡蛎30g人参10g
黄芩6g白芍10g
中药1付,日一剂,水煎ml分早中晚饭后温服.
01.05患者心累、咳喘明显缓解,仍不欲饮食,体温正常,脉重按有力,皮肤出现红色皮疹,尿道口红肿痛。上方加黄柏6g
01.06患者心累、咳喘明显缓解,仍不欲饮食,口干不欲饮,腹胀,大便已解量少全身无力,腰痛身痛明显,体温正常,皮肤红色皮疹、尿道口红肿明显好转,小便频数点滴而下,脉重按有力。
中药1付,每天一剂,水煎ml,口服:桂枝10g,阿胶6g冲服,山萸肉30g,附片9g先煎,干姜9g,白术30g,茯苓15g,白芍10g,人参10g,炙甘草10g
01.07患者精神可,吃少量稀饭,小便频好些,尺脉有力。
上面就是一例中医传危为安的案例,以阴盛格阳治之。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案例如果开始用了清热之法,那病人一定顷刻毙命。辩准真热假寒不难。沉下心来。
,
第三:辩传变
疾病是动态的、发展的。不会是静止的,有些人生病都喜欢扛着。其实这是很不对的行为。做为医生必须对疾病的传变有非常敏锐的了解。
如条文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彼若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这里就讲了伤寒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思维,病情是动态的是变化的,它今天在太阳,明天就可能跑到阳明或者少阴,所以这个条文前半段的重点就是:脉若静者,为不传。
静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动词,它这个静代表的是得了伤寒了一日后你摸脉,他还是浮紧和浮缓脉,他并没有出现什么浮大啊弦细之类的脉,病人还有太阳的病,这就代表他还在太阳病,也就是还在表,这个时候你该用桂枝汤就用桂枝汤,该用麻黄汤就用麻黄汤,把表邪清理出体表就可以。这个时候不需要想太多,就用太阳病给我们的方子治疗,你正确治疗它一定不会发生传变。那么后半段讲的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颇欲吐肯定就和我们的胃有联系了。然后他烦躁,烦躁一般就是胃上有热啊,有火啊,这个时候你摸他的脉可能比较大,比较数,这就是传变了,也就是它可能到了阳明病了,也就是往里走了点,这个时候我们治疗在用麻黄汤,用桂枝汤就不妥当了,这个时候你就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所以我们治病是活着,病在发生变化,我们也要根据病的变化去调整,或者你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可以治未病,你在它马上传到下一经的前面阶段,你把它阻止掉,这就是高明医生的做法。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二三日,就是太阳病两三日后,病可能传到阳明了,可能传到少阳了,但是我们不能机械的算它的时日,我们还是要脉证结合,你看条文说:二三日阳明病、少阳证都不见者为不传,也就是二三日,没有恶寒了,忽然发热、口渴了,出现了别的经的症,那他就传了,如果没有出现口渴发热等别的经的症,那你该用太阳病的方法治你就放心大胆治,少阳证不见也是同理,你没有摸到脉弦细,没有口苦,没有咽干目眩,你就不能说它传到少阳了,这个时候还在太阳,你就用麻黄汤、桂枝汤去治。这个张仲景就告诉我们你不管病人得了几天的病,你就好好判断病在哪里,然后去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医生,他是用动态的思维去治病的。
你看我们拿感冒来说,有的感冒第一天嗓子干疼,第二天立马就开始咳嗽,这就是疾病发生传变了,所谓的治未病就是在传变前,及时阻止它。
第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这一条条文也是,我们不能机械的看,这伤寒三日,就是太阳病三天了,算算疾病的传变,也该从三阳传到三阴了,传到三阴的太阴就会腹满而吐,而现在并没有三阴的症状,比如:
传到太阴那里,就会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症状。
传到少阴那里,就会有脉微细,但欲寐的症状。
传到厥阴那里,就会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症状。
现在没有三阴的症状,说明病还在三阳,没有到三阴。第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这条也说了疾病的传变规律,从阳入阴也就是从表入里的意思。太阳病六七日了,也就是表邪六七日,身上无大热,但是还有微热,如果没有烦躁,说明疾病还没有传里面,可以一旦看到有烦躁这些症状,我们就要考虑疾病发生了传变,比如可能传到了少阳,可能传到了阳明。从表传到里了。
第四:辩病愈机传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条就是让我们辩,病什么情况下往好的发展,不用吃药。医生也是要辩准的。
阴阳自和的意思就是,阴阳无偏颇。人病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在这里的阴阳自和,就是:在治疗病邪的时候,用了汗,吐,下法,这些方法如果用的正确,那邪去人安,可是用的不对,邪就算去了,可人体津液大伤,这个时候如果人体有自愈的机,也就不用药物。如我曾经治疗发烧,石膏用到了90g,病人服药后立马退烧,可第二天整个人没有精神,缓了几天才过来。这就是用药虽然邪去,可是正伤,有的正气也是可以自己复原的,这个时候就不用采用药物。
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条也是举例说上条阴阳自和的意义,大小之后,大下之后津液损失很多,这个时候不能发汗在损伤津液了,这个医生如果用了汗法,那里面的津液会损失的更厉害。
尿其实就是津液化生而来的,所以小便小,或者出不来了,可能是津液出了问题,发汗津液少了,怎么还可能有尿,所以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是说这个时候千万别用利尿药让患者尿尿,本来就没有津液了,你还用利尿药,就更没有了,快鞭打老马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不是说“亡津液”就不治了,而是不能以利尿药去利尿。这时候你要用五苓散利尿,这是很不对的。我们可以观察小便,如果有了小便,这说明人体正气在恢复,人体亏损的津液慢慢补充,这就有尿了。你看我们的身体是多么伟大的。
第一课结束,我们在群里慢慢讲,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做到上面四点。这才胸有乾坤。这是伤寒论的总纲。
下一讲,我们讲太阳病的提纲的意思。还有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作者:卞炜、贺超两兄弟卞炜,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医院科主任,黄元御学术思想传播者,贺超幼时学易习拳喜琴,长时随卞主任习医。
希望《伤寒论》遍地开花,希望中医的明天会更好。下来一首歌诀
主要讲解症治方歌
希望大家熟读背诵
太阳为病初感染
头疼发热必恶寒
无汗麻黄有汗桂
脉浮缓紧细斟酌
少阳为病半表里
寒热往来不欲食
胸肋苦满兼口苦
脉弦喜呕柴胡先
阳明为病邪入里
发热口渴不恶寒
热盛宜清实宜攻
白虎承气服便安
此为三阳机能旺
正气与邪作抵抗
正盛邪衰病渐愈
邪盛病衰病再传
太阴为病消化弱
腹满吐利食不消
脉沉而迟时腹痛
温当四逆痛桂芍
少阴为病心肾衰
心弱欲寐倦卧床
无热恶寒脉微细
麻黄附子或四逆
厥阴为病终危期
厥热进退定生死
上热下寒兼厥利
脏厥四逆蛔乌梅
此为三阴机能衰
正气衰弱不胜邪
病在三阴多温补
既要扶阳又存阴
上文大家牢牢背诵
羽思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