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小日子继续进行着。在基层的皮肤病中,其实神经性皮炎也挺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常见病——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
还有一个名字是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simplexchronicu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生活繁忙不规律的人尤其容易发病。由此看来这两个名字各有道理,神经性皮炎侧重于该病的原因(神经),而慢性单纯性苔藓更侧重于皮损性质(苔藓样变)。
顺便再复习一下名词解释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常伴剧痒。常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有关。
(一)精神因素,目前被认为是主要的诱因,性情急躁、情绪波动、思虑过度、过度紧张、焦虑不安、忧郁劳累、生活环境变化、睡眠不佳等均可使本病加重或反复。
(二)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进食辛辣食物和鱼虾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
(三)局部刺激,如衣领过硬、毛织品、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汗水浸渍、搔抓等,也可诱发本病发生。
搔抓及慢性摩擦可能是主要的诱因或加重因素,病程中形成“瘙痒-搔抓-瘙痒”,如此恶性循环可造成本病发展并导致皮肤苔藓样变。
二、临床表现
最初仅有瘙痒感,无原发性皮损。因痒而搔抓及摩擦,皮肤才逐渐出现原发性皮损——丘疹,扁平,大小如针头至米粒样,圆形或多角形,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可覆有少量糠秕状鳞屑,散在分布。在“瘙痒-搔抓-瘙痒”的循环模式下,丘疹遂逐渐增大,日久而融合成片,形成继发性皮损——苔藓样变(见上面名词解释),直径2-6cm或更大,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边缘可见散在的小的扁平丘疹。皮损斑片数目不定,可单发或泛发周身,大小不一,形状不定。
(一)苔藓部位,好发于颈部两侧(90%)、双肘伸侧、腰骶部、股内侧、女阴、阴囊及肛周等易搔抓部位。若皮损仅局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至全身则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二)自觉症状,阵发性剧痒,是首发症状,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可有抓痕及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结炎。
(三)神经性皮炎为慢性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三、分类
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中的皮损部位,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类。
(一)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多见于中青年。皮损仅局限于一处或两侧对称分布,90%以上好发于颈部,其次为肘、腰骶、股内、阴肛。表现为典型皮损,以及因搔抓而出现的抓痕及血痂。
(二)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好发于成年及老年人。皮损广泛分布于眼睑、头皮、躯干、四肢等处,表现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也可因用药不当而产生接触性皮炎或继发感染(毛囊炎、疖病)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发病特征及临床表现
1、中青年,先痒后损。
2、原发皮损是扁平状多形性的丘疹,因痒而抓继发为苔藓样变,无渗出。
3、多于颈部四肢伸侧腰骶部股内侧外阴肛周。
4、慢性且反复。
五、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病程中渗出倾向。皮损为浸润肥厚性斑疹、斑块,苔藓化倒不明显,伴阵发性剧痒。
2、扁平苔藓
皮损相似,但其扁平丘疹较神经性皮炎的大,为紫红色,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nam纹。有同性反应(说明与自身免疫有关)、黏膜损害(如颊粘膜和龟头处损害)。组织病理学有特异性。
3、寻常型银屑病
好发于小腿伸侧及头皮,皮损为慢性局限性肥厚性斑丘疹,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上覆银白色鳞屑,有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Auspitz征)、束状发。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4、瘙痒症
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季节有关,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但会有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减退,甚至湿疹样变和苔藓样变,以及各种皮肤感染。
5、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皮损为高粱至绿豆大棕褐色坚硬丘疹,有时皮疹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有特征性改变:淀粉样蛋白沉积。
六、治疗
虽然本病易复发,但只要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疗效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对新出现的皮损,一般外用药物1-2周后会消退,所以应当积极早期治疗。
首先应当解除可能诱因或导致本病加重的原因,这样会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能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消退:
1、放松紧张情绪。保持乐观态度,特别注意避免紧张、焦虑、激动等,生活力求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必要时要辅以心理治疗。
2、调节饮食。对于能引起此病的明显食物或饮料,应完全避免饮用。限制饮酒和辛辣,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
3、减少局部刺激。神经性皮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皮肤局部增厚粗糙度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剧痒诱发的“瘙痒-搔抓-瘙痒”恶性循环,因此要避免用力搔抓、摩擦以及用热水烫洗等,切断恶性循环。
在用药上,其主要目的是止痒,避免患者因瘙痒而去搔抓。
1、外用药物
应根据皮损类型、部位等,合理选择药物种类(止痒类、焦油类或糖皮质激素)和剂型(干对干,湿对湿)。一般会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霜剂;如果皮肤增厚可以选用软膏(如复方氟咪松软膏)或硬膏(如皮炎灵)来加强疗效;特别厚的地方可以晚上涂药后用保鲜膜封包,以利于药物吸收;严重的患者,局部可用去炎松封闭治疗;如局部红肿继发感染,则需抗生素治疗。皮损泛发者可选用药浴、矿泉浴、紫外线治疗。
2、系统用药
可口服抗组胺药(白天用西替利嗪等非嗜睡作用药,夜间可选择扑尔敏、多虑平等嗜睡作用药)、钙剂、维生素C,配合谷维素、维生素B1、B12、复合维生素B等。严重者可采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皮损泛发者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怀孕期间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尽量少吃药物。)
G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