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先重新定义一下考研初试的复习。
一般来讲,提起复习都会认为是复习有关“初试”的内容,也就是所谓参考书目的复习,复试的部分等到初试结果出来以后进行。但如果仅仅针对北大的初试,仅仅熟悉参考书目的部分是差很多的。个人看来去年的专业课古代文学论述屈原对后世影响和宋以前小说对宋及宋以后小说影响这两道题其实和复试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都要结合答题者的个人见解。同时,北大公布成绩和复试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短,不足一个月,而复试又仅仅包含面试,这对应考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其实很高,而专业方面又欣赏应考者的独立思考,因此对材料的理解其实在初试的准备阶段就已经要开始了。
因此我将考研复习分为五个部分:教材(参考书目)、论文(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专著(经典的研究成果)、原典和思索(自己对文学史各种材料的综合理解),其中论文和专著我没有办法预测,毕竟我也不可能知道老师要考啥,所以大家自求多福。
但这里要首先强调两种与知识无关的复习,运动和社交。不论考研日程多么紧张,这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缺乏运动会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表现为易病、亚健康和易疲劳,这些实际上都对复习的效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如适当投入时间成本在运动中,每天保证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另一方面,在长时间高效率学习后,大脑内积累的二氧化碳较多,给人疲劳嗜睡的感觉,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运动,能够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恢复疲劳,保证晚间的学习效率。
至于社交,长时间单独面对课本和其他文字材料,会造成自己的思维比较单一,每种思维都有自己的程式化忽视的部分,这对考研来讲还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北大考题数量少,风险比较大,因此需要我们适当的与他人交流,活跃思维,打破定式。同时也为复试做准备,出色完成面试的基础是良好的交流能力。
除了各自的直接功能之外,社交和运动还有一个决定生死成败的(这一点也不夸张,北大古代文学一年只统招两个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有多大我想大家明白)附加功能,那就是心理疏导。考研的过程其实充满很多问题,时间也非常漫长,非常容易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尤其是多次参加考试的同学和本科跟北大相比不是那么出色的同学,甚至产生压抑,这种状态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不管从复习的状态还是直接投入的有效时间来讲,都考研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完全依赖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来走出困境是比较低效的,远不如运动和社交见效快效果好。
因此还是建议大家每天跟研友/家人/朋友出去散散步,聊聊天,可以顺便聊一些时政的话题,或者用英语交流,就当准备考研政治和英语了,能够有效减轻消耗时间成本的焦虑感。
时间安排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考研时应当注意的方面有七个,运动、社交、教材、论文、专著、原典和思索,除去个人思考应当融入在对教材、论文、专著和原典的一系列准备过程之中外,其余六个部分都应该放在日常的安排中。我个人不想推荐一个很严苛的作息时间表,每个人的作息习惯和个人体质不同,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时间点来完成这个计划,这里只是一个时间比例大家可以根据描述安排。
另外大家也应当注意自己的学科基础,如果觉得初试还是比较吃力的话,可以停掉英语文献阅读、压缩汉语文献阅读时间来复习专业课,但千万不要省略原典的阅读和背诵。
首先是学科复习方法和时间安排。
专业课教材复习
这个大概是大部分同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