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掏食心脏的变态凶手,竟然是因为它而发狂的?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桩真实案件。
警方抵达案发小区时,他们看到的这一幕足以让人终生难忘。
屋子里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一对死去的男女躺在遍布血迹的床上。
女人的身上都是伤口,尤其是左胸部和下腹部的伤口更是触目惊心,部分肠组织已经从豁口处游离到了体外。在她的尸体旁,还可以看到一颗残缺不全的心脏,上面不仅有被锐器切割过的痕迹,甚至还有边缘不规则、形状可疑的损伤。
而男人仰面朝天,躺在女人的左边,他的右手似乎很用力地塞在自己的嘴里,塞得如此之深,人们只能看到腕部露在了外面。男人的身上都是血迹,尤其是右手臂和双腿,几乎被血液所覆盖。
这个惨烈的凶案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注意:本文配图过于真实,请谨慎下拉#
法医的尸检报告字字清晰,却让人不寒而栗。
女性死者
胸部散在25处刺创口,腹部散在26处刺创口,背部见4处刺创口,左胸乳头下方于左第6肋间处见长为22cm巨大创口,深达胸腔,创缘见多处切割皮瓣。胸腔内心脏缺失。中下腹部见长为20cm斜形大创口,腹腔器官暴露,创缘见多处切割皮瓣。盆腔内子宫及两侧附件均缺失,断端整齐。
男性死者
双眼睑、球结膜均淤血并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会厌部见一子宫连两侧附件,食管内见少量碎肉样组织。腹部见2处锐器创,两侧大腿前见6处创口,深达肌层,探查创道,未见大血管破损。食管内碎肉状组织经法医病理学检验为心肌组织。
女性死者心尖部的损伤。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通过尸检报告和现场勘查的细节,案发的经过渐渐浮出水面。
一开始,男性死者拿着刀,向女性死者的胸腹部反复多次刺戳,导致女性死者大量出血,失去了反抗能力。之后,男性死者开始用刀切割女性死者的左胸部,然后徒手掏出她的心脏,开始撕咬,这样,他的牙齿就在女性死者的心脏表面形成了咬痕样损伤,而他食道里的碎肉样组织,正是女性死者的部分心脏组织。
之后,男性死者似乎还不满足,继续用刀切开了女性死者的下腹部,切下了子宫及两侧附件,取出后整体进行吞咽。但男性死者发现,自己无法将其完全吞下,便用右手抓着组织,使劲往口中塞去,这些组织抵住了男性死者的咽喉部,最终造成呼吸道堵塞,致使男性死者因机械性窒息而死。
凶手的作案过程,光是文字描述就已经让人感到无比恶心,难道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才做出这么偏激的举动?还是有什么潜藏的因素,才导致他犯下如此变态的罪行?
很快,毒理学检测结果出来了。
这个检测结果,让这个凶手和受害人双双死去的案子得以真相大白。
因为,在男性死者和女性死者的血液中,都检测出了甲基苯丙胺的成分。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如果提到另一个名字,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甲基苯丙胺正是冰毒的组成成分。
大家好,这里是久违的法医秘史专栏。
几个月前,小站曾经更新过一期关于韩国朴姓男子吸毒事件的科普(朴有天究竟吸毒了没有?拔他几根腿毛鉴定一下就知道了)。当时,新闻报道中提到的这位男子所吸食的毒品,就是冰毒。
冰毒的大名,叫甲基苯丙胺,是苯丙胺家族的一员(这个家族里还有臭名昭著的“摇头丸”)。有时候,因为苯丙胺(Amphetamine)的翻译不同,冰毒也会被叫作安非他命。
当时的毒贩在交易时,为了方便起见,根据它纯白的外观,和看起来晶莹透亮的结晶体造型,取了冰(Ice)的代号,久而久之,冰毒就成了甲基苯丙胺更广为人知的名称。
被缴获的冰毒。图片来自《今日早报》
冰毒并不是大自然孕育的天然产物,而是人工合成物。
它的诞生史可以追溯到年,那时候德国的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希望能通过药物减缓病人的疲劳感,增加机敏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合成了冰毒,发现它的确可以让人产生兴奋。
但当时的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出于善意制造的药物,却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让我们简单还原一下冰毒让人产生兴奋的原理。
兴奋,本质上就是生物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当人体接收到外界发出的刺激后,一部分可兴奋细胞就会产生动作电位,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中枢神经(也就是我们的脑和脊髓),中枢神经就会指挥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简单明白兴奋发生的原理了:人体就像是一个电子门铃,外界的刺激,就像是按下了开关,人体迅速开始导电,电流通过电路传到了电子门铃,让门铃发出了声音,这就完成了一次兴奋的完整传递。这里,神经纤维就是电路,而神经中枢就是门铃。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兴奋机制是一次性的,按一次门铃就响一次。但如果神经系统被破坏了,那门铃要不然就不响,要不然就会响到停不下来。
冰毒就是后者。
因为神经系统中,有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刺激的信号就会激活去甲肾上腺素,通过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传递,让人能够保持兴奋和专注。但刺激消失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发挥完毕,就会被相应的酶给水解代谢掉,直到下一次需要它时,再重新被合成。这样,神经系统才不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门铃也不会一直响个不停。
当人吸食了冰毒后,冰毒的成分抑制了这些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水解代谢作用,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无法“退休”,一直保持“在线”,人就会长时间处于兴奋之中,心跳加速,感知不到疲劳,体验到持续的欣快感。
这就是兴奋剂的作用,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人的兴奋感。但这样的兴奋感并无法永久保持下去,相反,每次吸食冰毒后,神经系统对冰毒的耐受性也会加强,这就意味着,第一次吸食10毫克的毒品,就能达到兴奋点,第二次再吸食10毫克的毒品时,就已经无法达到上一次的兴奋点了,只能不断加大剂量,才能再次找到兴奋感。所以吸毒不存在“只吸一次或是只吸一点点就没关系”的说法,这种虚假的兴奋,就像是吊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一旦进了毒品的套路,吸毒者就会被牵着走,永远也抵达不了满足的尽头。
剂量不断加大,结果就是死亡。
毒品致幻后撞破平板玻璃窗造成的致命性锐器伤。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刚才我们提到,冰毒的诞生,是作为药物而被研发的。
不得不说,人类的科技进步,既能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人类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一样有可能摧毁文明。
冰毒的问世之初,的确协助治疗过气喘、嗜睡症、小儿多动症等病症,甚至在年曾被列为临床治疗感冒哮喘疾病的吸入剂使用。那时候,只需要一个普通医生的处方,人们就可以得到冰毒。没有人意识到,冰毒的副作用远比它的治疗效果来得惊人。人们只是发现,服用这种药物很容易产生依赖性,长期服用还会产生幻觉和暴力倾向。直到死亡的案例逐渐增多,冰毒的用药风险才越来越被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