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健康教育
离离暑云散,袅袅秋风起,蝉鸣已消去,秋意正渐浓。美好的金九月,我们如期回到阔别一个学期的学校,开始繁忙而快乐的美好校园生活。此时,虽岁月静好,但正值季节交替时,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菌俐、手足口病等消化道传染病和乙脑等虫媒传染病高发,对于免疫机制尚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会带来较大的健康隐患,学校又是人员密集、聚集性强的公共场所,特别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为预防各类传染病在学校传播和流行,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请所有师生和家长熟悉学校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掌握防控方法,做好自我防护,确保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以保障自己和家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肠胃炎的病毒。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诺如病毒导致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两至三天,发病后一至三天是排毒高峰,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多数病例症状持续24-60小时后可自行消失或痊愈。
诺如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感染且发病急、传播快、范围广,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尤其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养老院、医院、游船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所以诺如病毒胃肠炎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生暴发或小流行。
预防方法
因为诺如病毒可通过人传人、污染的水、食物、物品、气溶胶等迅速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食品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
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做饭前、外出回家后一
定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2、孩子所接触的玩具、文具以及生活用品要注意清洁、消毒。
3、定时开窗通风、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多、密闭、通风不良公共场所。
4、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袖口捂住口鼻,并尽快洗手。不要用手直接擦拭。
5、保证充足睡眠,科学营养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二、菌痢
菌痢全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好发于夏秋季。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由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等直接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接触,经口进入消化道使人体感染。
临床症状:
普通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而腹痛腹泻,腹痛明显,便前尤甚,便后缓解,常有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十多次至数十次,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爆发型病势凶险,高热并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并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以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且儿童多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预防措施
1.注意肠道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手口两关”,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
2.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生食或半生食产品、水产品。
3.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是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严格执行工作前认真洗手的制度。
4、食堂和家庭副食品采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不要买变质食品。?
5、讲究卫生,饭前便后及处理生的食物(鱼、虾、贝类等等水产品)后要用肥皂流水洗手。
6、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医院肠道门诊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7.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进行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以控制传染源。?
8.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及水源保护,消灭苍蝇孳生场所,以切断传染途径。?
9.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主要症状为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少数病例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主要易感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
预防方法
手足口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疫苗接种。建议EV71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的易感儿童,接种越早越好,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暂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
当然,除了接种疫苗外,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1、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如无纸巾,可用肘关节),并将纸巾丢至垃圾桶
3、不和其他人共用物品,如毛巾、汤匙等。
4、需清洗和消毒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及经常触碰的物品、家具和厕所,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5、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6、保证充足睡眠,科学营养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常见虫媒传染病乙脑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夏秋季高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库蚊传播,以猪、牛等家畜为宿主或传染源,通过库蚊叮咬被感染的家畜后再叮咬人,使人感染。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表现为高热(体温>39℃并持续不退)、剧烈头痛、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伴有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有所减少,但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发病风险较高。
预防方法
1、目前没有特效药,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适龄儿童要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2、消灭蚊虫孳生地,避免蚊虫叮咬。
3、发现学生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膜刺激症状时,要立即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