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黄帝内经》第16天,打卡,继续……今天是五脏之气通天地的——
《素问诊要经终论》(16)
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心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乾,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诊断疾病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一年(农历)中的正月和二月,天之气开始生发,地之气正在萌动,这时人的主气在肝;三月和四月,天之气进入旺盛状态,地之气则专著于生发,万物开始繁育,这时人的主气在脾;五月和六月,天之气正盛,地之气也达到高点,这时人的主气在头;七月和八月,阴气刚开始肃杀,这时人的主气在肺;九月和十月,阴气开始凝结,地之气开始闭藏,这时人的主气在心;十一月和十二月,水结冰,天之气伏藏,地之气完全闭藏,这时人的主气在肾。
(注:想诊病不出错,就要先弄清一年十二月中,人的主气在哪个脏器)
所以春天之时,针刺治疗要刺分散布于经络的腧穴以及肌肉的汇合之处和纹理,出血时就要停针,如果病人的病情重,则要留针到经气流通环绕周身一圈后再出针;夏天之时,针刺治疗要刺孙络(细小而浮于肌肤的脉络)腧穴,看到出血了即停针,等待经气流通环绕病人周身一圈后,用手按闭针眼,疼痛之病必然能够祛除;秋天之时,针刺治疗要刺皮肤的腧穴,而且要顺着皮肉的纹理来刺,刺身体上部和下部的方法是一样的,等到病人的神色转变为正常时即可停针;冬天之时,针刺治疗要刺位于肌腠间位置比较深的腧穴,如果病人病情重,针应当直着深深刺入,如果病人病情轻,就可以在腧穴的左右上下分散用针。春夏秋冬,针刺治疗也各自有适宜的针法和部位,应以不同季节人的主气所在而确定要刺的腧穴与针法。
春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夏天才应该刺的部位,就会让病人脉搏逆乱心气微弱,邪气反而会深入侵害骨髓,不但病很难痊愈,还会让人不思饮食、正气衰落;春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秋天才应该刺的部位,就会令病人筋脉挛缩,气机逆乱并且转化为咳嗽不止,不但病很难痊愈,还会让人不时惊恐不安,还不时哭泣;春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冬天才应该刺的部位,邪气就会深入五脏,病人会感觉胀满,不但病很难痊愈,有添了多话多语的问题。
夏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春天才应该刺的部位,病人的疾病不但很难痊愈,还会发生肢体懈怠的毛病;夏天之时,如果错误的刺了秋天才应该刺的部位,不但病很难痊愈,还会让病人从内心里就不想说话,惶惶不安就像有人随时要来逮捕他一样;夏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冬天才应该刺的部位,不但病很难痊愈,还会让病人身体里正气衰微,时常想发怒犯脾气。
秋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春天才应该刺的部位,病人的疾病不但很难痊愈,还会让人经常突然警觉要马上去做某件事情,但起身之后却又忘记了要干嘛;秋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夏天才应该刺的部位,不但疾病很难痊愈,还会让人更加嗜睡,而且还多梦;秋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冬天才应该刺的部位,不但疾病很难痊愈,还会让人不时哆哆嗦嗦感觉寒冷。
冬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春天才应该刺的部位,病人的疾病不但很难痊愈,还会让人总是想睡觉但却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会梦见各种怪异的事物;冬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夏天才应该刺的部位,不但疾病很难痊愈,还会引起气机上逆,发生各种痹症;冬天之时,如果错误地刺了秋天才应该刺的部位,不但疾病很难痊愈,还会让人经常感觉非常口渴。
凡是针刺胸部、腹部的腧穴,一定要避免误伤五脏。如果误刺伤了心脏,经气在身体里运行一周后人就会死亡,如果误刺伤了脾脏,病人5天就会死亡,如果误刺伤了肾脏,病人7天就会死亡,如果误刺伤了肺脏,病人5天就会死亡,如果误刺伤了膈膜,与刺伤内脏的状况是一样的,虽然病情痊愈了,但病人过不了一年仍然必死无疑。做针刺治疗时避免刺伤五脏的方法,就是要知道逆从。所谓的“从”,就是要清楚膈膜和脾脏、肾脏等的位置,如果不知道膈膜和各脏器的位置,针刺时就无法避开,这就是“逆”。针刺胸部、腹部时,一定要先用布裹在胸腹上,然后再从布上进针,如果针刺治疗后病没有痊愈就继续刺治。针刺治疗时,医生必须安静、认真,如果是治疗疖痈肿痛,可以用摇针的方法治疗(去除脓血),但如果是针刺经脉中的病,就不能摇针,这就是针刺治疗的要领、原则。
黄帝说:我希望听一听十二经脉的经气衰竭、消亡之后,人会怎样?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在经气衰竭后,病人的眼睛就会向上翻而且无法转动,角弓反张,手脚抽搐,面色苍白,流出绝汗(临终前出的一种汗,像珠子一样大量出现,粘在身上不流动),汗出之后人就会死亡;少阳经脉经气衰竭后,病人就会听不到声音,全身关节弛纵无力,双眼惊恐地瞪着前方,这是因为入属于脑的目系之气已绝,目系之气绝后,人在一天半之后就会死亡。死亡时,面色先是发青,待由青转白后人就死了;阳明经脉经气衰竭后,病人的嘴、眼会控制不住地乱动,不时惊恐、惊骇并胡言乱语,面色发黄,等到头颈手足阳明之脉都躁而盛,肢体失去知觉,人就会死亡;少阴经脉经气衰竭后,病人就会面色发黑,牙齿变长(牙龈萎缩)且布满污垢,腹部胀满,上下阻隔不通时人就会死亡;太阴经脉经气衰竭后,病人就会腹部胀满,上下阻隔不通呼吸不畅,频频嗳气、呕吐,呕吐会引发气逆,气逆时面色就会赤红,气不上逆时又会上下不通,不通时面色发黑,皮肤毛发枯槁,此时人就会死亡;厥阴经脉经气衰竭后,病人就会出现内热、咽干,小便次数增加,心绪烦乱,病情加重后舌头会卷起,睾丸向上收缩,此时人就会死亡。这些就是十二经脉之气衰败后,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