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天生会阅读的,阅读需要方法和策略。
部编和统编版的语文教材都加入了“阅读策略”相关的内容,为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思考,做到真正的读有所得,成为有策略的阅读者。
阅读策略主要分为八种: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确定重点、质疑释疑、综合。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综合”。
“综合”的阅读策略,就是培养孩子在阅读中的对比、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灵活运用过往所介绍的阅读策略,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以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
接下来介绍的阅读策略均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
对比对照
“对照”就是互相对比参照的意思。
“对照阅读”需要对比,还需要在对比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即在阅读中自觉地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物对比参照,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
(故事情节)对照阅读练习单1——“美猴王上天宫”
阅读完书本的第二章《两上灵霄殿》,你还记得美猴王两次上灵霄宝殿,分别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吗?
阅读书中第五章《唐僧救悟空》,孙悟空被唐僧搭救,终于从五行山脱身了。他拜唐僧为师,决心保护师父西行。可是孙悟空的一些行为使得师徒俩产生了矛盾。你能通过细读故事,找到他们矛盾的原因吗?
(人物)对照阅读练习单2——“师徒二人”
(内容形式)对照阅读练习单3——“书里影视剧里”
你看过86版电视剧《西游记》吗?剧中的第十集也是讲“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阅读书中文字后,请你将剧中情节和书中描述的情节做对比,看看会有什么收获吧!
《西游记》对孩子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品,说它熟悉,是因为书中经典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很多孩子都能信手拈来。
说它陌生,是因为孩子们也许会给人物贴上标签,如孙悟空“聪明勇敢”、唐僧“一心向善”、猪八戒“偷懒嗜睡”等,又也许会混淆故事情节或各种妖怪等。
面对这样的一部小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促进学生对《西游记》的文化理解与价值塑造。
整合归纳
作品最打动我们的是文章中生动的细节,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容易抓大情节而忽视小细节。
例如我们会列举孙悟空大闹天宫、打妖怪而证明他的勇敢,但这样的分析却仅仅浮在文本的表面,失去了名著最独特的韵味。
我们可在完整阅读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掘不同人物细节,从而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深入进去。
例如以“哭”为线索,和孩子们共同阅读15回、20回、47回、49回、65回、75回、77回、86回等回目的具体内容,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