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
脾胃虚弱的人,有三种表现,三方面调理,健脾祛湿、生血、升阳。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说自己脾胃虚弱,然而当问及它为什么脾胃虚弱时,无非就是说自己饮食消化不好,精神状态不佳,隔三差五会有点小感冒之类的。用现代人的说法,大多就是“抵抗力不好”的范畴。
那么,脾胃虚弱到底该如何判断呢?或者说,脾胃虚弱的人,自己至少应该会有哪些感觉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古人云“无绳墨何以知曲直”?也只有知道衡量脾胃正常的“绳墨”,才能知道脾胃虚弱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脾胃虚弱至少会涉及到三个方面:
1、饮食方面:脾胃虚弱的人,饮食会有两种可能的变化,一是不想吃,也就是食欲不振。无论什么美食,自己曾经喜欢吃的东西,都勾不起食欲;二是吃不下,也就是消化不好。即使只吃一点点,也觉得胃已经很饱了。平时还经常会有恶心、嗳气、腹胀、便溏等问题。
2、精神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的人,精神状态一般都比较差。成天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有所迟钝等等。看上去似乎和脾胃没有关系,其实却是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才慢慢形成的。
3、身体方面:脾胃虚弱的人,身体外貌也会有所变化。从胖瘦来说,多以形体消瘦为主,但也有个别“虚胖”的可能。脸色多淡白无华或者萎黄,没有正常人的红润与光泽。头发干枯稀少,目光散乱无神。所有这些,都是脾胃虚弱引起的气血不足之像。
那么,脾胃虚弱是如何出现的呢?大致有如下三个“伤脾”的行为,平常需要避免:
饮食不节:如果将脾胃当作一台生化气血的机器来看,那么,它们的“生产能力”也是有限的,只能消化一定量的饮食原料。如果经常暴饮暴食、饮食偏嗜。那么,这台机器也就容易“磨损”,也就成为我们所说的脾胃虚弱了。多思善虑:中医有云“多虑伤脾”。这个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理解:一是多思善虑的人,肝气容易郁结,从而横溢犯脾;二是多思善虑引起内分泌失调,消化液分泌不足,饮食消化也会降低。寒湿困脾:这是现代人比较常见的一个伤脾行为。夏天贪图凉快,过度乘凉,过食寒凉冷饮,体内偏于阴寒体质,湿气丛生。而脾喜燥而恶润,这种寒湿体质困扰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时间久了也就出现脾虚。
知道了脾虚的大致起因,我们同时也需要了解脾虚会出现哪些表现。一般来说,脾虚的人,常出现如下三种表现:
1、脾虚湿盛:脾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无论是食物里的水分,还是饮水,都需要一个健运的脾,才能将其运化而不至停滞。脾虚自然就无法运化水湿了。
常见身重体乏、头脑昏沉、倦怠思睡、头昏冒闷等等。同时还伴有口中甜腻,口淡乏味、大便溏泻等等。这些都是脾虚运化水湿不足的表现
2、气血不足: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的人气血也常不足,这就像一个工厂的产能不足了。
常出现一些气短乏力,自汗神疲、面色萎黄、倦怠嗜睡但多梦易惊,心悸怔忡,形体消瘦之类的濡养不足之证。
3、清阳不升:因为脾的气机形式是“以升为顺”,脾气的升,升的其实就是体内的清阳之气。这种“升”,不但能保证上焦获得更多的气血充养,比如头脑的思维、七窍的视听嗅味等感觉,还能维固脏器。
所以,脾虚的人时间久了,一般会有头脑思维迟钝,视力模糊、听力减退,嗅觉味觉等都会不那么灵敏。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滑脱不禁之证,如大小便失禁,以及脏器的下垂之类。
那么,脾虚的人该如何调理呢?
1、健脾祛湿:健脾祛湿是最基本的健脾方式,主要适合水湿困脾。又可以分三种情况实施:
健脾利湿:比如常用的红豆薏米粥,就是健脾利湿的药食。红豆和薏米都能利水,也就是将体内的水湿从下而出,以恢复脾的健运功能。健脾燥湿:一般用苦温燥湿之品,以“蒸”化体内的湿气。如厚朴温中汤,由厚朴、橘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组成。其中厚朴、草豆蔻本身就是苦温燥湿的,还可以适当配伍白术、苍术这些健脾燥湿之品。芳香化湿:芳香化湿和苦温燥湿大致相当,形象点说,芳香化湿主要是以辛香的气味化解水湿的粘滞之性,从而更利于湿气的化散。比如香砂六君子汤,藿香正气散之类。里面的木香、砂仁、藿香、陈皮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芳香化湿之用。还可以适当配伍石菖蒲、白豆蔻、佩兰等等芳香化湿之品。
2、健脾生血:脾胃虚则气血不足。但健脾生血的方法,一般是在脾虚而没有水湿、或者水湿不明显时实施的。
健脾生血虽然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一种健脾方法,但相对于健脾祛湿来说,反而稍显简单一些。无非就是补益脾胃气机,促进脾胃生化气血。
常见的方剂如归脾汤,也就是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再化裁而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而气血不足的“体质虚”。
3、健脾升清:脾虚不能升提清阳,对于机体来说,主要就体现在很多功能的不足上。这时候,单纯的补其不足,可能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寓补于升、补中有升。
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既有补益中气的人参、白术,又有升提清阳的黄芪、柴胡、升麻等等。主要是要清阳不升、下焦不固、脏腑下垂之证。
总之,脾虚是我们养生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