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大脑肿瘤45天患儿获救!吉大一院新生儿科多学科协作救治年龄最小巨大颅脑肿瘤患儿
疑难罕见病诊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吉大一院新生儿科始终在新生儿救治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全力以赴与病魔斗争,全身心呵护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新生儿,陪他们走过一道又一道“关卡”,迎来新生的希望。
70天之前,一位刚刚出生45天的婴儿,就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关:脑肿瘤手术
年9月22日,吉大一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了一位刚刚出生45天的婴儿。入院前,患儿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头围明显增大。入院后,脑彩超检查提示患儿重度脑积水。与常见的脑积水患儿不同的是,此名患儿的脑彩超除脑积水外还存在一个直径接近4厘米的强回声团,而随后的头部核磁及头部增强核磁结果让所有人心惊。
(患儿入院第一天及其头部增强核磁)
患儿颅内生长的是一个直径4厘米的巨大肿瘤,考虑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小婴儿颅内肿瘤的发病率本就不高,而脉络丛乳头状瘤更是极为罕见。因巨大的肿瘤挤压,患儿已经出现了重度脑积水,病情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有生命危险。
在头部核磁结果回报后,新生儿科主任武辉第一时间联系神经肿瘤外科主任李蕴潜,经多次讨论,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此例患儿是神经肿瘤外科年龄最小的颅内肿瘤患者,且肿瘤体积巨大并关联着重要的神经与血管,手术难度很大,尤其是针对小婴儿的颅内精细手术,哪怕出现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造成重大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危险。如此巨大的肿瘤,如果没有完整切除,对预后也有很大影响。
9月27日,李蕴潜、新生儿科医生团队与患儿家属分别进行了充分沟通,李蕴潜对家长说:“我们不能代替家长做选择,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带来希望”。最终,患儿父母选择进行手术治疗。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投入手术当中。
(术中)
为了确保患儿手术顺利进行,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从术前方案设计、手术准备到术中风险把控,以及术后围手术期管理,新生儿科与神经肿瘤外科通力合作,保障每个细节。术中,新生儿科医生富鑫、护士刘迎迎全程陪同,手术由李蕴潜主刀,带领副教授刘心睿、医生刘元豪等医务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了肿瘤切除术。术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小心谨慎,历时四个多小时的奋战,肿瘤被完整切除,患儿顺利返回新生儿科病房。
第二关:术后观察
术后,患儿在新生儿科进行治疗观察,攻克感染及脑积水再发问题。由于脉络丛乳头状瘤在小婴儿期非常罕见,无论对于治疗、还是护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术后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每天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液体出入量、引流量及性质、出血、切口愈合等情况,在确定肿瘤性质的基础上,研判是否有转移和复发风险。最终病理结果回报患儿为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这是一种介于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之间的疾病,存在转移和复发的风险。据统计儿童脑肿瘤发病率在2.5/10万,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占其中1-4%,3个月内婴儿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病例较少,后期治疗可参考及依据的资料有限。
(邀请患儿家属参与多学科会诊)
10月10日,为了进一步讨论治疗方案并进行预后评估,新生儿科联合神经肿瘤外科、病理科、小儿肿瘤科及患儿父母进行了一场长达2小时的多学科会诊。由于目前该病治疗国际上缺乏各类临床对照研究,小样本病例系列研究显示化疗方案并未对该类肿瘤预后生存有显著提高。结合此患儿仅为45天的小婴儿,神经系统处于快速生长期,经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并征得家长同意,决定暂不予以放化疗。
(患儿术后及头部CT)
10月21日,患儿术后第25天,再次进行头部及脊柱CT,无肿瘤残留,脑室无进一步增大。在多学科紧密协作下,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患儿顺利出院。
第三关:随访复诊
(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孩子妈妈发来的感谢信息)
出院后,细心的父母每天都按照新生儿科医生的详细指导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训练,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术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定期随访,孩子的病情逐渐稳定,脑室并未增大,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比一切正常。慢慢地孩子更爱笑了,会抬头了,会翻身了,会和家人咿呀交流了,母乳喂养也让他长得更结实了。后续新生儿科将继续联合神经肿瘤外科及小儿肿瘤科共同进行随访。
患儿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吉大一院多学科协作的日趋成熟,得益于参与救治的全体医护人员高超的技术、爱与坚持,更得益于每一位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支持。
吉大一院新生儿科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立足于区域,坚持以新生儿健康为中心,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不断提高新生儿相关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管理水平,为继续推动区域内新生儿医疗安全质量及服务水平而不懈努力。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越明
图片由吉大一院提供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