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讲到“人生於地,悬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意思是说,人是由天地之气所组成的,人的一切物质基础都来源于天地,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天地的规律。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讲到,“人生於地,悬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意思是说,人是由天地之气所组成的,人的一切物质基础都来源于天地,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天地的规律。当然,我们的养生保健也应当顺应天地的变化。概言之,就是我们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天地四时阴阳的变化,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健康就要受到影响。
养生,经络,黄帝内经中医认为,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导致了一年中春、夏、秋、冬及生、长、收、藏的四时更替。首先,我们要知道由于阴阳二气的变化,天地才有了春、夏、秋、冬以及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天,阳气渐盛;秋天,阳气由盛转衰;冬季,阳气变为闭藏。对于冬天的闭藏,古人有过生动描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疲厥,奉生者少”。意思是说,冬天要以闭藏为要,否则闭藏不足,来年春天“奉生者少”,就生发无力,影响健康而容易患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冬不藏精,春则病温”。因此,冬季养生保健一定要讲究闭藏。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符合闭藏的原则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而时下节气,立冬已过,由于天气变冷,冠心病、脑血管病、哮喘等多种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因此,在冬天,更应当注重养生保健。那么,冬季的养生保健有什么讲究呢。我们又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养生,经络,黄帝内经民以食为天,而老百姓也有冬季进补的习俗,所以我们就先从饮食药饵说起。饮食的一般原则是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而这点在冬季显得更为重要。中医认为,人体脏腑中,负责闭藏的是肾,而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就是说,肾所闭藏的精气来源于五脏,如果五脏精气不足,则肾精的来源不足,其闭藏的功能也就减退。五脏的精气来源于脾,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运转饮食水谷,并滋养全身。
所以说,饮食营养丰富,则五脏精气充足,肾之闭藏自足。如果饮食营养丰富,但难于消化,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即使饮食营养丰富,由于不能消化吸收,自然达不到滋养五脏、闭藏精气的作用。更有甚者,由于饮食难于消化,还会损伤脾胃,使五脏的滋养不足,影响肾的闭藏。
养生,经络,黄帝内经所谓的药饵,不是指补药,而是指一些具有食疗作用的食品,或是用滋补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之类。具有滋补作用的药饵很多,那么冬季养生保健药饵的选择有哪些讲究呢?选择冬季进补药饵基本可以分为补肾与补脾两大类。中医认为人体脏腑中与冬天相应的是肾脏,所以冬天是补肾的最佳时节。补肾的药饵以狗肉和羊肉最佳,因为冬天的特点是闭藏,与春天的生发相比,闭藏属阴,而生发为阳,所以冬天的药饵不宜过于温燥。狗肉和羊肉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其性温而不燥,且阴阳俱补,既能达到滋补的作用,又不违反闭藏的原则。
那冬天为什么要补脾呢。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资养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冬天时补脾,也可以达到补肾的作用。我们在前文也提到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通过补脾,脾胃功能强健,则五脏得到更好的滋养,而五脏之精气注于肾,肾便可以更好地闭藏,比如老百姓平时喜欢吃的腊八粥、八宝粥,都是滋补脾胃的药饵。
黄帝内经,养生,冬天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生活起居。冬天应如何起居才能符合闭藏的特点呢。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冬天的起居原则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就是说,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活动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进行。中医认为,当人清醒活动时,人体的阳气处于活动状态,即处于春、夏的状态。而人睡觉后,则阳气入里而活动减缓,就处于秋冬的状态。所以早睡晚起,就可以使人体的气更多地处于闭藏状态。既然要早睡晚起,那整天睡大觉岂不是更好。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医认为,除了一年之中有四时,一天之中也有四时,即早春、午夏、夕秋、夜冬,这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工作睡觉也是完全相符的。所以,如果整天睡觉,不进行任何活动,也不符合传统的养生观点。
那早睡晚起是不是就不要锻炼呢。不是。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就是强调冬天锻炼的重要性。因为,三伏天和三九天是最热最冷的时候,这时候锻炼能更好地增强身体对寒、热的耐受性。但我们要注意,在冬天注重锻炼的同时,不能违背闭藏的原则。比如说,锻炼的时间不能太早,要等太阳出来后再进行锻炼。现代医学也证明,冬天气压低,过早起床锻炼,对心脑血管不利,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过早起床锻炼很容易发生危险。
黄帝内经,养生,冬天锻炼的强度也不宜过大,中医认为,冬天活动量大小的尺度是全身发热,微微欲汗而未出。这种尺度要求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因为冬天的特性是闭藏,如果强度过大,则大汗出,而汗出则气泄,这与冬天要闭藏,要养气、藏气的原则不符。而且冬天气温低,大汗出,则容易感受寒邪,而引起多种疾病。中医还认为,动则气生,意思说人体活动之后,阳气就会生发。所以通过活动,使全身发热,就可以达到生气、通气的目的,而这种生气、通气与一天之中阳气的生、长、收、藏也是相符的。
除了注意起居运动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避寒保暖。在人全身中,最需要保暖的就是双脚,其次是颈背部。中医认为脚属肾,肾气充足,则脚部灵活而有力。如果冬天不注意脚部保暖,就会损伤肾气,进而引起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疼痛等病症。所以,药王孙思邈即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冬月洗足而卧,则无冷病”。就是说,要在睡前以温热水洗脚。临床实践也证明,睡前以温热水烫脚,可有效消除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除了脚之外,整个下肢都与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冬天穿裙子,不注意下肢的保暖,也会损伤肾气。另外,颈背部也是要注意保暖的地方。
黄帝内经,养生,冬天中医认为颈部和上背部与肺脏有密切的关系,肺脏病变会反应在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受寒之后,也会影响肺脏。下背部,即腰部,与肾脏有密切的关系,肾脏病变往往反应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受寒也会损伤肾气。整个背部又是督脉循行的地方,中医认为督脉主一身之阳,意思是一身的阳气都由督脉统管,如果不注意背部的保暖,就会损伤督脉,而督脉损伤,一身的阳气都会受损。
说了很多注意保暖的部位,那么是不是全身都要注意保暖呢。对,也不对。为什么呢。注意全身保暖是对的,但全身保暖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古人说要“足暖头凉”、“热水洗脚,凉水洗脸”。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就是说,相较之下,头部的阳气要比脚上多得多。所以如果头部过暖,反会导致头发蒙、不清醒、头痛、上火等病症。现代医学也证明,冬天天气寒冷,人的汗腺、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如以热水洗脸,则血管、汗腺迅速扩张。洗完后外出上班,遇冷空气的刺激,汗腺、血管又迅速收缩。一张一缩,时间长了,很容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所以冬天不适宜经常用热水洗脸。
黄帝内经,养生,冬天另外,冬天时,很多人容易产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而且年年出现,多见于女性,这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的原因。对于这类人,就要注意保养阳气,尽量避免损伤阳气,可以多晒太阳,适量活动,以增加阳气,也可进食药饵以滋补阳气。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地、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