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中风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对抗中风,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脑卒中是突发的脑血管事件。根据发病血管的病理特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血流的中断或减少,供血异常导致的脑缺血性血管病变。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病变。
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律异常(房颤)、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和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具备以上三种及三种以上危险因素者、既往有脑卒中史者、既往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身体这些异常是发生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语言障碍
如果突然口齿不清,语言表达不清,很可能是因为脑部血管供血问题,影响了语言中枢的神经功能,导致表达失意。
·突发头晕、剧烈头痛
突发头晕、剧烈头痛是脑缺血或脑出血的最典型症状之一。随着颅内压力的升高,患者头部疼痛感会很明显。
·视物不清
脑血管堵塞,视神经供血异常,就会出现视力模糊、看不清物体的情况。
·一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
双侧大脑实质集中了很多神经传导束,其中就有负责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束,一旦缺血或出血,就可能引发肢体功能障碍——偏瘫。
·呕吐
脑出血后因为脑部压力过高引发的,这种情况也会刺激到呕吐中枢,引发呕吐症状。
·白天嗜睡
过度嗜睡有可能也是脑缺血发出的信号之一,这种嗜睡即便睡了觉起来,还是会有疲惫感。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留意观察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及时就医。如果患者是在家中突然发病,家属医院的求救电话,因为脑缺血患者越早抢救,患者的预后效果也就会越好。
快速识别脑卒中,记住这些口诀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卒中可防可治。根据“中风”“BEFAST”口诀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简便有效。
“中风”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BEFAST”口诀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获得医疗救助。
脑卒中急救“6要”“4不要”
对脑卒中患者急救应注意哪些问题?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抢救中心主任马青峰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直播中介绍,脑卒中患者急救应注意“6要”“4不要”。
·要:
1.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患者情况、地点,记录发病准确时间;
2.解除领带领口纽扣,摘下假牙,保证气道畅通,取下手表、眼镜;
3.病人平躺去枕,头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
4.稳定患者情绪,避免血压波动;
5.准备好就诊卡、医保卡、病历资料、钱以及银行卡;
6.有条件的在等候期间测量血压、血糖。
·不要:
1.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不摇晃、不刺激、不大声叫喊;
2.不要给神志不清的患者盲目喂水喂食物;
3.不要随意给患者用药防止病情加重,比如阿司匹林、中药等;
4.不要对意识不清患者进行其他所谓经验治疗,比如压人中、针刺等。
怎样预防脑卒中发生或复发?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防治脑卒中。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应注意
清淡饮食;
适度增强体育锻炼;
克服不良习惯,如戒烟酒、避免久坐等;
防止过度劳累;
保持情绪稳定;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重点注意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高血压;
高血脂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血脂;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有以上疾病的患者,医院复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