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第七十课 [复制链接]

1#

?????????????????????????????

菩提心妙宝

?????????????????????????????

未生者当生

??????????????????????????

已生勿退失

??????????????????????????

辗转益增长

一、正面: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果报

(一)总说。

1、微小善业如平时用转经轮、拿念珠,或者供一盏灯、一束鲜花、磕一个头,对佛塔、佛像转绕一匝等可以成熟广大果报。

2、成熟之理:业成熟广大之理。

(二)详说以欢喜心、恭敬心对殊胜对境做供养之果报。

1、公案。

(1)我乳轮王等以欢喜心、信心向佛抛洒豌豆,以此感得转轮王等异熟果。

(2)阿育王的仆人以欢喜心向僧众供养了一枚铜钱,以此功德后世转生为阿育王之女,手中金币随取岁有。

2、教诫:善恶因果观在佛教正见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行人务必要通过各种途径通达因果规律。

(1)方法:依靠前辈大德的教言、历史上著名的经论。

(2)因果之理:善恶有报。

(3)行人应养成不轻小善的习惯,日积月累小善也会生出大功德。

A.如何行持?

a.每天早上起来要供佛、顶礼;

b.不管在哪里看见佛像,都要虔诚供养;

c.平时在走路、坐车时,也在前方空中观想佛陀或上师、本尊,然后幻化出鲜花、山河大地等美妙供品,进行意幻供养;

d.见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有花、有森林、有清泉,口中要念“供养三宝”,内心也要想把这一切进行供养;

e.平时去寺院的话,对佛像作供养;

f.利用一切空闲的短暂时间念咒等。

B.以教、理、喻证明。

a.《大集经》:“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

b.《贤愚经》:“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c.《出曜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d.《功德藏》:“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二、反面: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一)教理。

《毗奈耶经》中说,在造恶业的过程中,假如有惭愧心、后悔心,果报则不会很严重;但若以无所谓的轻毁心,肆无忌惮地造业,那果报就相当可怕了。

(二)公案。

一比丘因轻视学处砍伐翳罗大树,以此恶业,感得后世转为翳罗叶龙王之身,直至弥勒佛将出世,才能为它授记脱此龙身的时间。

(三)教诫:因果正见是切实可在自己心相续中生起的功德,要再再思维修。

1、因果正见。

“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2、行人要再再思维修。

(1)因果不虚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一方面这些会提醒我们因果不虚应谨慎取舍,另一方面这也是随处可得的修行所缘。

(2)因果不虚是修行人切实可修的功德法。

三、善恶业的性质由心决定

(一)总说:

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

1、心是恶的话,行为再善也是恶业。

2、心是善的话,行为再恶也是善法。

(二)别说:

对身语恶业有开许的情况。

1、总说对身语恶业开许的条件和对象:

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

2、别说:

(1)对“降服”开许的公案。

A.公案:短矛黑人意欲杀死五百个不退转菩萨,为了不让短矛黑人因此堕入地狱,大悲商主“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之悲心与勇气杀死了短矛黑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B.分析:显宗中的此种行为在密宗中被称为“降服”。

a.降服的对境: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

b.对降服者的要求: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行持“降服”之事。

3、对“双运”开许的公案。

(1)公案。

A.星宿婆罗门因不忍一位贪执他的婆罗门女因他而死,于是与其结婚生活十二年。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B.《华严经》:妙德女因贪爱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C.《大乘庄严宝王经》: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

D.《大般若经》: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2)分析。

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对此种行为,不能以别解脱戒来衡量。

四、总结与教诫

(一)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

1、菩萨以大悲和智慧摄持,身语不善业可以开许;

2、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二)教诫。

勿以密宗为借口,行不善业。

一、关于大悲商主杀害短矛黑人公案的疑问。

(一)原文:

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人掠财。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二)为何不退转菩萨对自己的命劫无法了知,需要海神通过梦境告诉大悲商主?

1、从「不退转菩萨」意义角度分析:不退转有很多层次,并不一定具有神通。

(1)S西F师。

A.不退转菩萨有很多层次。

a.八地、九地菩萨不退转,他们不精进、不勤做也会很快成佛;

b.初地以上也绝对不会退转到轮回中,因为已经现证了实相;

c.有一些是发心不退转,有些不退转是得到佛授记的。

B.总结:资粮道、加行道都有可能不退转,不一定只有圣者是不退转菩萨。

(2)C诚罗珠堪布。

不退转的意义:不需要刻意的去修,自然而然的就修成,很快就会成佛。

(3)上师仁波切关于“仅听闻阿弥陀佛名号便趋入不退转菩提道”这一说法的解释。

A.已入道者:相续中已经有了无伪菩提心、即将往生的入道菩萨,在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不会再退转;

B.未入道着:不信佛的世间人、外道以及旁生,相续中种下了未来得道的种子,获得了不退转的菩提种子。

2、从特殊示现的角度分析:即使是具足大神通的大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不排除有如是示现的可能性。

(二)为何一定要以杀害短矛黑人的方式阻止他而不以其他方式阻止呢?

1、最大化利益众生的必要性。

这是当时菩萨综合再三考虑下的选择,也是当时菩萨对包括短矛黑人在内的众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如果只是让短矛黑人受伤,利益更大或可给众生带来同等利益的话,具有大悲心的菩萨绝对不会取其性命!正因为对众生有益、把短矛黑人从难忍的地狱果报中解脱出来、完全是善法的缘故,才有开许,密宗降伏法原理与之类似。这是一定境界的修行者方才开许的方便,并非所有人皆可行持。当然,对于我们很多初学者,暂时理解不了也很正常,不要紧,我们观清净心即可,我们以一般别解脱戒、菩萨戒等准则来要求自己即可。

2、圣者的特殊示现。

圣者的示现不可思议,只要能利益众生,哪怕是屠夫、妓女等,都有可能示现。

3、圣者大悲超度的不可思议加持力。

再有,因为战争,那些被杀掉的人,有可能为圣者所幻化,也有可能不是幻化,如果不是,圣者完全有可能将其超度,总之圣者一定会以最利益他的方式来做事情。

(1)参考公案。

A.观音菩萨化现的国王松赞干布公案。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文殊法十二年,终于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是观世音菩萨,菩萨现化为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这二人便前往西藏。他们虽不知吐蕃到底在何处,但还是凭着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终于来到了拉萨。他俩在药王山后面,看到尸骨横陈,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割了头的、剜了眼的、砍了手的、剁了脚的,惨不忍睹。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听:“这是什么原因?”人们说:“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听了特别害怕,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于是转身就往回逃。国王以神通知道二人要逃,便命大臣骑马追赶。这两个沙弥发现有人追来,吓得心惊胆战,更加拼命地跑。后面的人则拼命地追,最后把他们抓到了,带到国王面前。国王问他们为什么跑,他们把事情的原委如实说了。国王问他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他们说想见。国王就将二人带到一个草地上,解开缠在头上的绸缎,露出阿弥陀佛的尊容。国王说:“这就是阿弥陀佛,我是吐蕃国王,你俩不必害怕。”他们惊魂未定地问:“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怙主,可你为何涂炭生灵、滥杀无辜呢?”国王回答:“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但我下命令砍杀的那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随后,国王问他们想获得什么样的悉地。他们二人仍心有余悸,便托辞说:“我们身心已疲惫不堪,只想赶快回家。”国王就给他们一人一袋沙子,让他们头枕着沙袋,好好睡上一觉。当他们一觉醒来时,已在千里之外的自家门口了,袋里的沙子也变成了金沙。这两个沙弥因对菩萨的行为产生邪见,故即生中没有得到什么成就。

B.特殊授记公案。

伏藏大师德贤巴的秘密授记中记载:“莲生我成忿怒尊,廿五君臣成军队……”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授记。莲花生大士说:“我将来会变成忿怒尊——勇武轮王,成为时轮金刚的君主。当边地野蛮人准备毁坏佛法时,我将率领时轮金刚大军来到南赡部洲的印度、西藏等地,降伏所有具邪知邪见者,并将《时轮金刚》为主的密法弘扬光大。”这在《时轮金刚》的历史中讲得非常清楚。尤其是我们现在若能与时轮金刚、莲师法门结上缘,将来都能得到解脱。到了那时,麦彭仁波切,会变成时轮金刚大军的将领森剋布;法王如意宝,则成为主帅业金刚;其法脉下的弟子,将成为他们的军队。不过这并不像世间军队的打仗,无有悲心地残害众生,而是用幻化的神变降伏魔军、邪众、外道,以悲心来超度他们,并进行应机施教。所以,我们若能于那时转生,将会非常幸运,许多高僧大德也为此而纷纷发愿。”

(三)我们处于大悲商主的位置上,应如何作取舍?

要看你自己的境界,需要自己抉择。如果是凡夫,利他心这么强也是可以尝试这样做(如果确实对众生有利的话),同时,如果自己境界不够高,也可能需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如果你的利他心特别强,觉得宁可自己感果也在所不惜,那也可以赞叹。总之,我们要做到利益最大化,过失最小化。权衡整体的利弊来抉择。

二、关于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求为其妻公案的问题。

(一)原文:

《华严经》中还有个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二)为何《华严经》中的妙德女因贪心破坏威德主太子的戒律没有过失反而有功德呢?

1、从是否破戒角度分析:

(1)讲记中并未提到威德主太子是否是出家人,无法确切知道是否破戒;

(2)成就者不一定都是出家相,也有显现在家相的。

2、从教诫方向角度分析:

经中提到“供养彼佛子”,以善心供养菩萨会产生功德。

3、从对境殊胜角度分析:

(1)因对境是菩萨,因为希望亲近菩萨,对菩萨的欢喜心,由此有一定的功德。但并没有说贪心烦恼没有过失,功德是功德,过失是过失。因为她当时的心态对菩萨具足欢喜心,是一种想要清净的心态,因为这种欢喜心可以产生功德,也能够得受加持。

(2)具有法相的上师,至少是具足世俗行、愿菩提心的菩萨,对如此菩萨无论以信心或以贪心目视,均有无量功德。

A.教证。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云:“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B.公案。

a.《圣者宝积经》中讲述了商主之女胜德母,因对乐生菩萨生起炽火般的贪心,以致命绝身亡,以此果报,死后转生三十三天的公案。

b.《百业经》中也记载了婆罗门子因见佛生喜,以此功德得以在十三个大劫中不堕恶趣,又于十三个大劫中转生天人,享受诸乐,最后转为人身,出家修持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的公案

C.总结:由此可见,对总集三宝为一身的上师生起贪恋之烦恼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以信心目视、供养上师?

三、关于翳罗叶龙王公案的问题

(一)原文:

有佛经中说,往昔他在坐禅时,旁边翳罗大树的树叶总打着他的额头。一次,他心情不好缺乏对治力,被打后就以嗔心扯下树叶,扔在地上,并对迦叶佛进行诽谤:“如来对有情制定戒律就可以了,对无情法还规定不能摧毁,这是什么道理?害得我白白受苦!”以此罪业所感,他如今成熟了这种恶果。佛陀把整个经历讲完后,告诉众弟子:“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二)翳罗叶龙王公案中为何会因为看上去如此小的业因受如此重的果报?

1、从戒律的必要性角度分析:

(1)打比方说,我把你家房子烧了,然后我说那是无情法,没有过失,你觉得呢?你可以随意放火烧山吗?

(2)在很多情况下,有一些事物虽然是无情物,但是也能发挥很多积极的作用,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有一些无情物当中也会有一些有情居住(比如孤独地狱、树神等等),也可能有其他甚深的密义。

2、从对境的严厉性角度分析:

戒律是佛陀制定的,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如果内心产生邪见,觉得无所谓,对殊胜的对境产生轻视之心本身就有过失。产生恶业之后,如果没有忏悔清净,因缘成熟就会受报。

3、从发心的角度观察分析:

以嗔心扯下树叶后进行诽谤。

四、将有主的鲜花进行意幻供养是否属于不与取?

分析:不犯。

一方面没有不与取的发心,一方面也没有据为己有,一方面也没有影响花店主人对鲜花的实际拥有。

一、初学者不能离开发愿

(一)原文。

这个商主的儿子,当时将豌豆供养佛陀后,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就在佛面前发愿:“以此布施广大因,得佛世间自然智,愿我速越生死流,先佛未度者皆度。”意思是说,以此供养佛陀的广大因,愿我得到如来的自然智慧;愿我迅速超越轮回的生死流转;愿先佛未能救度的众生,依靠我的威力早日得度。这位商主之子,就是顶生王的前世,也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

(二)发愿有何种功德和力量?

1、在世俗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想法与愿望在起作用。

(1)理由:器情世界全部都是心造作的(心业世界)。

(1)《正法念处经》:“化无量业网,诸心之种子,心集业难知,唯除诸如来。”

变化出无量世界的业网,实为众生的心所形成,不同的心积聚了不同的业,不同的业幻现出包罗万象的世界、千姿百态的有情。

(2)《百业经》:“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不同的心积聚了不同的业,不同的业幻现出包罗万象的世界、千姿百态的有情。

2、所发之愿再因缘齐备时必定成熟。

(1)《文殊根本续》:“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

A.诸法都是建立在缘起上的,而缘起又是建立在意乐上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发了什么愿,这些愿必定会成就。

3、为何龙钦巴尊者说:「发愿」是我们初学者唯一的使命与任务?

(1)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能利益我们想要帮助的人;

(2)其次,由于我们的菩提心尚未成熟,尽管可能起步时极为热诚,但当对方无法改变或进步时,我们可能就会灰心、失望、愤怒,或甚至决定再也不去利益他人了。

(3)避免初学者的骄慢。

那些新出炉的菩萨们,他们的慈悲心、菩提心与自信心都尚待成熟,若是过速地采取行动或假想自己负有某种使命,是相当不明智的。相反的,如果你许下的愿望是祈愿所有病童都能得到治疗、所有饥饿的乞丐都能温饱的话,你的骄慢就不太会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我(宗萨仁波切)如此强烈建议初学者要发愿的理由。在发愿的修持中所含有的自然谦逊感,是使发愿如此优美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发愿(内容及时机)?

(一)总说:

1、何时发愿?

(1)一般时机:随时随地;

(2)特殊时机:有殊胜对境的情况下。

如果大家到了僧众聚会的场合,或者到了前辈高僧大德、诸佛菩萨加持过的圣地,或者见到有加持力的佛像、佛塔、佛经,或者拜见大成就者,首先要作一些供水、供灯、供香等供养,然后要郑重地发愿。

2、当发何愿?

(1)所断:恶愿;

(2)应行:

A.暂时:愿十方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们对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们。

B.升级版:引入空正见。

(二)详说发愿时机和内容:

1、《华严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应当为众生或解脱而发愿。

(1)菩萨进入房屋时,当发心愿一切众生到达解脱城;

(2)睡眠时,发心愿众生获得佛陀法身;做梦时,观想愿证悟诸法如梦;

(3)系腰带时,发心愿一切众生皆结善缘;坐于垫上时,发心愿获得金刚座;

(4)点火时,发心愿焚毁烦恼薪;火燃起时,发心愿燃亮智慧火;饭熟时,发心愿众生获得智慧甘露;进餐时,发心愿众生获得禅定食;

(5)外出时,发心愿众生从轮回城中解脱;下梯阶时,发心愿趋入轮回利益有情;开门时,发心愿开启解脱门;关门时,发心愿阻塞恶趣门;上路时,发心愿趋入圣道;上行时,发心愿一切众生享受善趣安乐;下行时,发心愿断绝三恶趣;遇到众生时,发心愿亲睹佛陀;落脚时,发心愿饶益众生;抬足时,发心愿拔除轮回;

(6)看到佩装饰品者时,发心愿获得相好之饰;见无装饰品者时,发心愿具足清净功德;

(7)见满器时,发心愿功德圆满;见空器时,发心愿过患空无;

(8)见喜爱之众生时,发心愿喜爱正法;见不喜爱之众生时,发心愿不喜有为法;见安乐之众生时,发心愿获得佛之安乐;见苦难众生时,发心愿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见到患者时,发心愿摆脱疾病;见报恩者时,发心愿报答诸佛菩萨之恩;见不报恩者时,发心愿不报邪见者之恩;见反对者时,发心愿能消灭一切外道;见到赞叹之情景时,发心愿赞叹诸佛菩萨;

(9)见他人说法时,发心愿获得佛之辩才;见到佛像时,发心愿无碍面见诸佛;见到佛塔时,发心愿见众生之应供处;

(10)见人经商时,发心愿获得圣者七财;

(11)见人顶礼时,发心愿获得人天导师佛之无见顶相。

2、随学八大菩萨而发心。

(1)观想但愿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

(2)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难众生具有大财富,不管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只要有苦难众生,我都能赐予他们这些;

(3)但愿我有朝一日,能像佛陀在因地时那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利益众生;

(4)但愿我有朝一日,能饶益长久堕于地狱中的众生;

(5)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间、出世间的广大财富,满足众生希求;

(6)但愿我有朝一日成佛后,定能去除众生身心的一切痛苦;

(7)但愿我生生世世中,断除一切损害众生之行,不唯住胜义之一味寂灭,不言令众生不悦之语,不行不利他众之事,不转成有害于众生的身体、智者、富翁,不喜损害他众;

(8)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众生罪业果报成熟于自身,自之善果成熟于众生令彼等享乐。

3、随学《普贤行愿品》而发愿。

只要念诵《普贤行愿品》,依靠法性谛实力、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众生发下的幸福快乐、清净戒律等各种善愿都会轻而易举实现。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世界和平、人民幸福、众生离苦得乐,十方的高僧大德经常通过《普贤行愿品》回向,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4、随《恒常念诵愿文》而发愿。

(三)略说在发愿的过程中引入空正见。

1、为何要引入空正见:

「智慧」是菩提心不可分离的面向。

2、初学者当如何做?

以「祈愿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的发心开始修持,并提醒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如此一来,你会离「空性」与「无二」的观念更近一点。

往期回顾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第六十九课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第六十八课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第六十七课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第六十六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