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技术都无法挖掘的秦始皇陵地宫,究竟隐 [复制链接]

1#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HOT点击??上方"朝闻洞见"免费订阅综述

曾经,有一位香港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放出过一句名言,说如果打开秦始皇陵墓,单单门票的收入,就可以年赚25亿。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句话一点没错,只是秦皇陵的陪葬坑中的兵马俑,就为国家每年创收超过10亿。作为中国的千古一帝,他的陵墓如果能被打开的话,经济收益完全无法估量。

Tips:秦始皇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不过这种说法被考古学界一致反对,因为以现在的技术打开秦皇陵,里面大量的文物会因为保护技术不到位而被破坏。

这些文物可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借助它们我们可以还原多年前中国的真实风貌,其中的埋藏的宝贝,每一件都能被当做国宝对待。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陵何时才有能力挖掘,地宫之中又埋藏着哪些秘密呢?

为什么现代技术还无法打开秦皇陵?

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现在的考古技术还无法保护出土文物。我们以兵马俑为例,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只挖掘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还有许多兵马俑依旧埋在土中,考古学家所做的只是抢救性发掘。没有全部打开的原因是,到现在还没有保护兵马俑身上色彩的办法。

Tips:秦始皇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秦始皇陵一号俑坑东西长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平方米。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cm左右。

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都是土色的,其实刚挖出来时陶俑是漂亮的彩色。这些颜料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应,已经变质,暴露在空气中会被迅速氧化。往往是一个人俑挖到一半还能看见色彩,等到全挖出来就变成了土色,根本来不及保护。在古代墓穴中的其他有机物也是这样,比如说丝绸、贡品食物,木质品都会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变成一堆烂泥。

Tips:兵马俑的原本表层是彩色的。兵马俑刚出土时都是鲜艳的彩绘,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黑、白等,有十几种颜色。

最经典的例子是年,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的发掘中,居然发现了一碗年前的面条。当时饭碗呈倒扣的状态,考古工作者揭开饭碗,里面的面条还能看出模样,可不到一分钟,这碗面就腐烂黑化,变成了烂泥。

除了丝绸、精美的工艺品和过去上供的食物,最让考古学家牵心的是古墓中的历史文献,竹简。这些竹简在遇到空气之后也会开始碳化,现在研究出来的最好保护方法,就是在化学处理之后,装进恒温的蒸馏水之中。

Tips: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这些竹简上记载的文字,是如今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载,我们很多的历史常识,都被这些新发现的竹简一一推翻。比如清华战国简描述了周朝灭亡的真实原因,所谓烽火戏诸侯不过是一个文人间流传的笑话。

再比如《云梦睡虎地秦简》上详细记录了秦国的法律,按照上面的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延误工期按律当斩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可见,这些竹简对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有多大的帮助。

Tips: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作为秦国的帝王,秦皇陵中的竹简一定非常详实,如果贸然打开秦皇陵,这些珍贵文物都会被部分破坏,成为我们永久的遗憾。

就目前来说,最可行的发掘办法,是把整个秦皇陵罩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下,充入惰性气体,让考古人员背着氧气瓶进去发掘。

Tips:秦始皇陵中出土文物众多,青铜剑、石铠甲、青铜鼎、十四个面的骰子以及兵马俑等堪称国宝。

但想要实施这个计划,人类目前的水平完全达不到。秦皇陵实在太大,整个占地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座紫禁城。造这么大一个屏蔽罩,本身就能当做世界第九大奇迹了,可见发掘秦皇陵到底有多不现实。所以秦皇陵下的秘密,我们只能通过零星的文献记载,和高新技术来做推测了。

司马迁描述的秦皇陵是真的吗?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陵墓会被后人盗掘,所以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陵墓的真实情况抹去,秦始皇也是这样。当年为秦始皇修陵的劳工有数十万人,在安葬完毕之后被全部杀死,所以墓中究竟长什么样子,没人知道真相。历史上只有司马迁对秦皇陵的地宫有详细描述。

Tips:《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根据现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

说秦始皇的陵墓贯穿整个骊山,向下一直挖掘穿透了三个地下河,墓室里堆满了奇珍异宝,还有各种暗箭机关,盗墓贼靠近就会被射死。

墓室里还用水银模拟出了中国的山川湖海,秦始皇的棺椁在这些水银上随处飘荡。墓室里还有用娃娃鱼油脂做成的蜡烛,经久不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考古学者只能用一些手段来推测,司马迁的道听途说是否真确。

Tips:秦陵地宫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通高25.7米,其中地下8.7米

为了探清秦皇陵地宫到底有多大多深,考古学家在皇陵厚厚的封土堆上打孔采样,利用重力法大体查明了秦皇陵地宫的动土范围。这个所谓的重力法很好理解。当初建造秦皇陵时,是先把山体挖开,建好地宫按章完成后,再用夯土回填埋葬的。

所以曾经挖开的地方,回填的夯土和自然形成的土层的密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只要画出方格,每隔一段距离采样,就可以推断出大致的范围。

Tips:夯土,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通常用作房屋建筑。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

在整个探测中,学者还检测了封土堆下的电阻率,发现皇陵地宫依旧保持中空,说明地宫没有塌陷。除此之外还发现秦皇陵的地宫实际上是一个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最外层还有夯土墙、砖墙的保护,更外围还有排水渠防水。目前,秦皇陵地宫还没有被水渗透,可见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Tips:据记载,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经多种检测确定,封土下的地宫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其中的墓室高15米,范围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而它外围的夯土宫墙,高度超过了30米。而最外围的排水渠,总长度达到一千米。虽然秦皇陵的地宫,是汉代最大。但是这个规模远没有司马迁说的那么夸张。它的深度,按照秦朝时期的土层来推算,是在地面之下30多米处,上面的封土堆给了我们它埋得特别深的错觉。

至于司马迁所说的以水银模拟山川湖海,倒是很有可能。考古学家在封土上确实检测出了土层中汞含量超标,面积大概有1平方米。至于这些水银是不是用来模拟中国的河流,现在还不清楚。目前只能推测出秦皇陵中的水银用量相当之大,总量应该超过了吨。

Tips:古人得到水银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可以得到金属汞。其二是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容易中毒。

根据史料记载,这么多的水银,主要产自于巴蜀地区,由一名叫巴寡妇清的女企业家提供。她是中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女性企业家,生于战国末期。家族产业就是当地的丹砂矿,丈夫死后继承家族产业,垄断了当地的汞矿。

因为她向嬴政提供了大量水银,一直被秦国当成是座上宾,死后葬于咸阳附近,被秦始皇封为贞妇。可见,秦皇陵中有大量水银并非虚言。但可惜的是,想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只有打开地宫才能一探究竟。

Tips: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企业家只有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七人,财富不訾,名显天下。

再者就是地宫中的宝贝了。按照司马迁的描述,地宫中堆满了奇珍异宝,但具体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只能从地宫周围的陪葬坑中猜测地宫的华丽程度了。目前发现的秦皇陵最珍贵的文物,是在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的铜车马。

这两个铜车马按照1/2的比例精确铸造,上面的青铜构建十分精美,不同的部位根据承重不同,合金比例都经过调整。其中一号铜车马由多个零件组成,单单上面的金饰,重量就达到了14千克。而这,仅仅是秦皇陵附近陪葬中发现的精品,可见能放在秦始皇身边的珍宝绝对更加华贵。

Tips: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皇陵中还有什么未解之谜?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秦始皇“下铜而致椁”,意思是他的棺椁是用铜打造的。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被考古学家所认同。在探查地宫的过程中,学者已经证明,秦始皇的地宫形制,和历代的秦王一致,都是上大下小的矩形地宫,可见嬴政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Tips: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通常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金等制造的棺材。

从先秦到西汉,古代天子用的棺椁都是“黄肠题凑”的结构。这里的黄肠指的是所用木材,都是柏木中心的黄色原木。“题凑”指的是棺椁外围,是用层层堆叠的柏木搭成的木墙,因为完全不使用榫卯,而且每一根木头都指向棺椁,所以被叫做题凑。

这种葬制看起来不过是把名贵的木头堆在了一起,但实际上做起来非常考验工匠的实力。因为不能使用榫卯结构,只能层层堆叠,所以每一根木头都要求削磨成完美的方形。

Tips: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结构地下宫殿。专家考证墓主为西汉燕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

整个黄肠题凑的规模可以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所用的木材多达上万根。虽然没有使用榫卯结构,但因为够重而且堆叠精密,防盗效果比砖墙还好。在年6月,有一伙盗墓贼试图盗取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秦宫六号大墓。

他们挖通了地宫之后遇上了黄肠题凑,因为挖不动只好用炸药炸开。结果花费了十多万元,用炸药炸了19米都没有炸透,最终因为动静太大被抓,可见黄肠题凑的防盗效果有多强了。

Tips:秦公六号大墓陵内有中字形墓葬两座,甲字形墓葬一座,目字形墓葬3座,面积26平方米。

按照秦始皇的脾气,他可能会命人建出世界上最大的黄肠题凑来显示自己的威严。至于到底会不会离经叛道,真的造一口铜制的棺材在水银上飘啊飘,也只有挖开之后才能知道真相了。

除此之外,最让人感兴趣的谜团还有两个,一个是地宫之中是不是真的有暗箭机关。另外一个是秦始皇的遗体到底有没有完好保存。

Tips:古代墓葬防盗机关众多,“自来石”就是古代帝王陵常用的封门反盗设计。“自来石”其实就相当于一根顶门棍,棍的底部有一个槽,以使门外无法推开石门。

对于机关,目前考古学家还没有在古代墓穴中发现相似的例子,因为弓弩拉张的时间太长,就会失去弹性,就算装备了,过上几年就会失效。古人不会设计这么拙劣的防盗手段,他们想到的方法要高明许多。

比如说用细沙埋葬,这样盗墓贼就没有办法挖洞,是西域墓葬中最常见的防盗手段。秦皇陵最大的防盗方法,就是水银。它是剧毒物质,尤其是挥发的水银蒸汽,会让人腹泻尿血,待得时间长一点就会死亡。所以秦皇陵已经有了非常完美的保护,再加设什么机关陷阱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Tips: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墓采用了填沙防盗技术。

至于秦始皇会不会像一些汉墓中的尸体一样保持肉身不腐,也不好说。按照史料记载,嬴政死于出巡途中,当时正值酷夏,在回运咸阳的途中就开始散发恶臭。赵高和李斯谋立胡亥,所以秘不发丧,用鲍鱼的腥味掩盖尸臭,途径50多天才偷偷运回咸阳。

如果要做防腐处理,恐怕已经晚了。我们估计很难像马王堆女尸那样,一睹嬴政的真容,也只能期待水银的防腐效果,真的能让我们看见秦始皇的肉身,好推测他真实的死因。

Tips:古人尤其重视尸体防腐,常用的方式有死后即时沐浴消毒,使用多层纺品缠裹下葬、尸体摘脏脱水风干等等。

结语

秦始皇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位死后的秘密比死前还要多的人,不但死的蹊跷,他的墓葬也是谜团重重。为什么有些陪葬坑有匆匆下葬,甚至有火烧的痕迹?这其中有太多的秘密,一切也只能等到我们有技术发掘地宫的时候,才能真正揭晓了。

图文内容来源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