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家长反映,幼儿园因手足口病停了课,班里好几个小朋友都得了病。出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都特别着急,生怕孩子也被传染。又听说打了疫苗,也有可能得手足口病,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了?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以及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4~6月份是疾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以口腔、手部、足部、臀部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只有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才能够有效的进行预防。最为常见的病毒类型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我国以71型更为常见。因此,市面上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单价疫苗,疫苗是由我国自主研发,是目前全球唯一上市可用的疫苗。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这是因为在感染病毒后,会有3~5天的潜伏期。相较于患者,这种隐性感染者不易被人察觉,因此要特别需要警惕。
病毒多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手足口病很重要的一环。
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当孩子确诊手足口病后,家长也不要过于紧张。这种疾病少数会发展为重症,大多比较轻微。正确的护理可预防病情加重,以及缓解孩子病中不适感。
观察病情。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浅快、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的现象,要及时就诊,不要在家里用各种土方法帮孩子缓解。这样不仅帮不到孩子,甚至有可能因此造成严重的后果。
补充营养,补充水分。孩子常常会因为口腔疱疹引起的疼痛而拒食,因此,家长会担心孩子饿着,强迫进食,准备各种所谓有营养的食物。疾病期间,保证营养的补充,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流质、半流质、口味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孩子因为高热可能有脱水的危险,因此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也要注意水分的补充。
保持口腔卫生。虽然孩子口腔疼痛感明显,但是餐后还是要用温水让孩子漱口,或者喝水。这样做,也是为了预防感染情况的发生。
保证休息。疾病期间,保证睡眠质量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处于发热状态,家长定期监测体温即可。没有特殊情况,无需喊醒宝宝。
居家消毒。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宝宝的小马桶,可以用84消毒液消毒(按说明稀释使用)。
做好隔离。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尤其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有条件的话,尽量隔离两个孩子;没有这种条件的话,在照顾完患儿后,再接触另一个孩子时,手一定要清洗干净,同时避免未病孩子接触患儿的分泌物。
对症治疗。发热的孩子,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进行退热,物理降温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不适。已经出皮疹的孩子,要剪短指甲,尽量避免孩子抓破疹子,造成感染。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有些家长对于一般的预防措施,如勤通风、勤洗手等不以为意,觉得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从传播途径来看,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尤为重要。
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等。
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接种手足口疫苗。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