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养猪朋友发视频给我,说自己家的母猪蹄子裂开,有少量的流血,已经有半个月之久了,吃喝还都正常,问这种情况是不是口蹄疫?首先可以告诉这位朋友,这头猪90%不是感染的口蹄疫,应该是母猪常见的肢蹄病。本文来给各位养猪朋友总结猪蹄子开裂流血的3种疾病(特别是猪做了口蹄疫疫苗还是防不住的情况),希望大家能区分鉴别,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病是我们养猪界的经典三大疾病之一,它和猪瘟、蓝耳病一样,是我们要重点预防的一个疾病。各个日龄段、不同品种的猪均易感染口蹄疫,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猪感染口蹄疫后,潜伏期一般是1-2天,发病猪主要表现为鼻镜、口唇、蹄冠、蹄叉、蹄踵部位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脱皮,严重的出现蹄匣分离或脱落。从外表来看,猪出现跛行,患蹄不敢着地。母猪的乳房上有时也可见水疱,仔猪发病后往往不见症状而死亡,死因为肠炎和心肌炎。
剖检症状中比较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理变化,心脏松软,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像煮肉样,心外膜和心肌切面可见灰白色及浅黄色的条纹或斑块,所以这种病理变化又被称为”虎斑心“。有些猪还出现心包积液,病死猪的四肢皮肤、口腔黏膜出现水疱和烂斑,特别是蹄部病变最典型。
防治方法:口蹄疫的预防上当然以疫苗为主。但是最近几年很多养猪户发现,即使做了口蹄疫疫苗,猪还有可能发病,很疑惑。这是因为,口蹄疫有三种类型,分别是O型、A型、亚洲Ⅰ型。很多人不注重疫苗的类型,打的都是O型疫苗,实际上在目前A型和亚洲Ⅰ型的口蹄疫发病率越来越高。建议以后养猪朋友们用口蹄疫三价苗来预防免疫,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发病猪只能对症治疗,用安痛定+头孢来消炎止疼。外部损伤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碘甘油或1%的甲紫溶液来擦洗。破溃流血的地方,可洒上适量的青霉素粉,防治伤口感染。
赛内卡病毒
”赛内卡病毒“进来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听名字又是个外来的洋病毒,那它到底是个什么病呢?年,赛内卡病毒在巴西引起暴发,大量母猪和仔猪出现水疱症状,仔猪急性死亡,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我国的湖北、河南、广东、福建、黑龙江等省份也都分离到赛内卡病毒(SVV),不同毒株的致病力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轻重差异较大。
成年猪感染赛内卡病毒后与口蹄疫的症状非常相似,初期厌食、嗜睡、发热,中期鼻唇镜、口腔上皮、蹄冠等部位出现水疱,继而水疱破溃。严重的也会造成猪蹄壳松动脱落,病猪站立困难。7日龄内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最高,可达50%,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季节发病率略高。
防控措施:赛内卡病毒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虽然其杀伤力没有口蹄疫大,但是很容易造成误诊。发病猪也是用消炎止疼的治疗思路。
母猪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是一种常见病,虽然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但它是母猪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内外养猪场中,母猪肢蹄病发病比例都很高,据调查,因肢蹄病淘汰的母猪占所有淘汰母猪的20%-45%。母猪肢蹄病的主要症状为肢蹄损伤、蹄壳脱落、蹄部角质增生、蹄底部损伤和蹄侧开裂,造成母猪不能站立、跛行、甚至流产死亡。Sukumaran等对头繁殖母猪统计显示,患有肢蹄病的母猪占比约为37%,哺乳期为高发期。
引起母猪肢蹄病的原因很多:
温湿度:温度低于母猪适宜的温度时,猪的表皮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脂类分泌物减少,蹄壳变硬变脆,容易出现裂缝。温度过高,母猪的站起喝水次数增加,蹄壳磨损更严重。
地面材质:不同的地面材料和工艺对猪的肢蹄损伤程度不同,水泥地面过于粗糙,容易造成母猪足垫受伤、蹄部挫伤、蹄底增生;过于光滑的地面,冲洗后或受尿液排泄物污染后母猪容易滑倒,造成摔伤甚至骨折。具体地面材质优劣对比可见下表:
营养因素:饲料中钙、磷、维生素D是主要影响猪蹄壳发育的营养成分,缺乏这三种营养成分会导致猪蹄部裂缝。钙磷比例低于0.5或者高于3,也会引起的猪跛行。此外,饲料中苏氨酸和蛋氨酸也间接影响软骨的代谢。
缺乏运动:限位栏中的母猪肢蹄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大栏中的母猪,主要原因是限位栏中的母猪缺乏运动,蹄部较脆弱,容易感染疾病。
防控措施:根据以上的因素,各个方面予以改善。蹄部有开裂的可以用双氧水清洗后,洒上青霉素粉或用鱼石脂涂抹,有助于恢复。
总结:当猪有腿疼、站立困难的现象时,不能简单判断为口蹄疫。首先要仔细观察发病部位,看关节是不是有肿大,蹄部是不是有开裂流血的现象,口蹄疫一般是急性的发病,肢蹄病一般是长期的、慢性的发病。只能找准原因,才能制定最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
猪病专家:张老师栖身于养殖行业15年,9年理论经验,3年市场经验,3年解剖经验,精通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