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很多人带来过正能量的罗宾·威廉姆斯自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译者孙仲旭自杀……加上今年年初众多新闻从业人员疑因抑郁自杀,抑郁症再次成为公众
1
1.误解:抑郁了=抑郁症
抑郁是正常情绪 抑郁症是疾病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生物心理学博士李世佳(影歌)曾写过:“很多人常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征。”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抑郁、焦虑本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但抑郁发生积累,出现长期(为期两周以上)的严重抑郁时,这种正常情绪就演变成抑郁症,或称之为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不愿与外界交往。以女性居多的这个患者群体,普遍会悲观地看待事物。例如正常群体会用“还”来描述,抑郁症患者往往使用的是“只”,比如“只有半小时了”。
抑郁症有两个核心表现:一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情绪低落;二是以前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兴趣下降或者丧失。当这两种症状持续两周时,就要警惕抑郁症。日常大家口头说的“抑郁”和“抑郁症”并不一样,抑郁症患者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感受不到快乐。
“谁都会有抑郁的状态,就好像人们有急迫的任务需完成时,一定会焦虑一样。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医生根据严重程度、病程来诊断。”
2.误解:你这么开朗,怎么会得抑郁症,是胡思乱想太多了吧
抑郁症会“潜伏”双相情感障碍自杀率更高
抑郁症的治疗难点在于,它会“潜伏”—特别是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对外部环境较常人敏感,很容易进入兴奋状态而丝毫不见抑郁,但一有风吹草动,立即陷入绝望情绪。这种时好时坏的状态,会让患者感到自己并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不去求医问药。
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就是平常所说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它和抑郁症虽然都属于心境障碍,但在治疗原则上显著不同。如果按照抑郁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是对抗抑郁药物有抵抗而让人感到难治;二是解除抑郁后会导致转向躁狂,发病频率明显加快。发作频率越快,治疗难度越大,患者自杀风险越高。因此,研究普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高于抑郁症。
专家表示,“很多人会看到抑郁症患者原本非常开朗,认为这个病是胡思乱想出来的,可以自行调控。其实越是开朗的人,越是好发这种疾病。”
3.误解:纯属性格或心理问题,没必要吃药
源于大脑功能异常 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
专家认为,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性格缺陷导致,以为凭借意志就能够战胜疾病,却忽视了精神疾病源于大脑功能异常这个事实。目前研究显示,抑郁症与遗传、体内生化系统的不平衡、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以及其他的躯体疾病都有关系,社会环境、人格心理等只是发病原因之一。大脑的影响首当其冲,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异常就表现在偏向于负性情绪和消极想法的网络活跃,而偏向于快乐情绪和积极想法的网络功能降低,外界的正面刺激已经很难传达到患者的意识层面,就好像一直有一个人在耳边不停重复着让人绝望和自卑的言语。
专家也表示,抑郁症其实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种慢性病,需要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许多人害怕抗抑郁药物有成瘾性,其实这类药物是不成瘾的,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不是药物依赖。”医院心理科医生王相兰介绍,只要接受正确治疗,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
释疑
网上流传的自测量表靠谱吗?
每一次舆论对抑郁症的聚焦,都会形成认知抑郁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的自测自评热潮,类似的自测量表也能轻易就搜索得到。这些形形色色的自测量表靠谱吗?
“如果是核心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还是有一定的初筛效果的,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自评量表来判断”。专家表示,抑郁症诊断的核心在于抑郁的严重程度和病程,并且由专业医生根据国际、国内诊疗规范予以诊断,但“自评只是反映填写时的抑郁状况,不能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就是病了。”
对于网上流传的自评表,专家也认为其有一定参考性,但是主观性很强。“这类问卷一般只是对患者过去一周情况的调查,而抑郁症的诊断往往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来观察,所以它们只具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盲目相信。”
另外,专家表示,即便市民如实填写了这些表格并测出相应分数,也不要太过在意其中的界定。“对于某种精神疾病的界定,往往要结合情境交流并配合多项检查,缺乏专业指导的盲目自测,只是平添自己的烦恼”。“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当然,时时
怎么正确帮助抑郁症患者?
目前整个社会最大的认识误区在于没有将抑郁症当成一种普通病来对待。“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病,病耻感是抑郁症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的最主要原因。”专家表示,“最科学的对待就是接受和理解,就好像接受身边高血压、糖尿病的朋友一样。要理解,他们并不是一时想不开。”
专家表示,当身边有人患抑郁症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劝说其规范地接受评估和治疗,并劝说其规范地用药。“抑郁症患者要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慢性病患者要用药物控制高血压、心脏病是一个道理。不要认为精神类药物就一定会造成药物依赖和成瘾性。目前欧美有的抗抑郁药物,北上广深这些地区都有,药物治疗上是同步的。”
此外还需要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身体症状。“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医学检查发现不了,比如没有消化系统问题的胃口差。”抑郁症除了情绪心理上的表现,还可能会伴随身体上的疼痛,在医学检查无法查明这些疼痛的原因和器质性病变时,要指引和接受患者去精神科评估。
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针对他自己的专业治疗。
治疗手段YES和NO
●药物治疗
YES:最方便快速;大多针对体内化学系统。最著名的药物“百忧解”(氟西汀)就是阻止神经细胞从突触中摄取5-羟色胺,使得突触里可用的5-羟色胺数量增加。
NO: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在确诊的前提下服用,不要觉得“心情不好”就去吃!
●心理治疗
YES:直接向患者的认知偏见出击,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
NO:临床实践不推荐对大部分病人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方案,但对有些病人来说联合手段更有效。
●电痉挛疗法(electriccon-vulsivetherapy,ECT)
YES:又称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对于很多严重抑郁症患者,药物无法改善症状,心理治疗也无法消除消极思维,这时就只能采取这种较激烈但非常有效果的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观察证实它能使病情迅速缓解,有效率高达70%~90%。
NO:禁忌也比较多,例如不能对老人和小孩使用,患者不能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性疾病等,并且有头痛、恶心、呕吐、焦虑、可逆性的记忆减退、全身肌肉酸痛等并发症。
20世纪50年代起,改良电痉挛治疗(modifiedelectriccon-vulsivetherapy,MECT)得到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肌肉痉挛,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心灵鸡汤赶不走的“黑狗”
普通人也许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来试图了解抑郁症病人的痛苦。年一部名为《忧郁症》的电影精确描述了重症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女主角令人绝望的欢乐能力丧失(失乐症),在婚礼上如僵尸般毫无生气地行走(能量缺乏),必须在仪式中途躲起来小憩(嗜睡症)。她说话、行动、反应极其缓慢(心理性肌肉运动迟缓),不断地消极思考(抑郁性沉思),面对悲剧性的打击无动于衷(情感束缚),期待着毁灭一切的世界末日(消极自杀倾向)。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抑郁症笼罩,甚至动物也不能幸免。在大部分发达国家,抑郁症已经成为阻止人们有效生活和工作的最主要疾病。然而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依然不足。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性格缺陷导致,以为凭借意志就能够战胜疾病,却忽视了精神疾病源于大脑功能异常这个事实—没有大脑的正常工作,意志又从何而来?
患者阴郁的思维方式固然和性格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受到基因、体内化学网络、大脑功能活动和环境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强烈的外界刺激(例如丧亲、事业上巨大挫折)和慢性的压力因素(例如工作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疾病)都会改变体内生理平衡(内稳态)。因为先天(生物基础)和后天(经历)的影响,不同人体内内稳态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对于疾病易感人群来说,内稳态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对身体的器官尤其是大脑神经细胞带来很大负担,导致功能异常甚至损伤—这就是抑郁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大脑的影响首当其冲:抑郁症患者大脑的海马体(记忆相关脑区)存在神经元退化、体积缩小的现象,并且杏仁核(情绪相关脑区)在受到负性情绪刺激时过量活动—这些导致了记忆力减弱和过度负面情绪。负责注意力控制和情绪加工的大脑网络也发生改变,变得严重偏向于响应负性情绪和自发消极思考,外界的正面刺激已经很难传达到患者的意识层面,就好像一直有一个人在耳边不停重复着让人绝望和自卑的言语。这时候,不借助药物和科学的行为学治疗,单纯依靠所谓的“心灵鸡汤”,比隔靴瘙痒还要徒劳无功。
大约30%的轻度抑郁症患者有可能无药自愈,但大多数患者如果不接受专业诊断评估和治疗,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抑郁症一旦确诊,首先的治疗方案就是药物治疗,因为常见抗抑郁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内稳态失调和缓和神经细胞压力,从而逐步恢复大脑功能,协助患者夺取思考和认知的主动权。专业的心理疏导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则用于矫正患者的认知偏见,增加对环境负面刺激的抵抗力。由于常规药物和心理治疗见效比较缓慢(通常需要数周),对于重症抑郁症尤其是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临床上也经常使用电痉挛疗法,用比较强烈的刺激来改变患者大脑的神经连接,打破患者深陷于绝望思维的困境。抑郁症的成因和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治疗方式也有很多,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和生理疾病一样,抑郁症同样可以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通过自身努力来得到改善症状,巩固治疗。在世界健康组织(WHO)的抑郁症宣传片《我有一只黑狗,名字叫抑郁症》中作出如下建议:1.寻求专业的帮助;2.向亲近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3.学会不再害怕抑郁症,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例如冥想);4.经常锻炼对于缓解轻/中度抑郁的效果不比抗抑郁药差;5.记一份情绪日记,把想法写在纸上是种宣泄,往往也有助于看清问题。
不论是抑郁症患者本身还是家人朋友,需要坚信的一点是:不管情况变得多么糟糕,只要你走向正确的方向,找适当的人交流,抑郁症的日子一定会过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