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抑郁症患者告诉我他们说我没病,只是太矫 [复制链接]

1#

01

和同事出去吃鱼,她拿着筷子,左翻翻,右看看,最后夹了两片土豆到碗里。我纳闷,问她:“怎么不吃鱼,一个劲儿地吃素啊?”

她低落地说,看着这一片片鱼肉,就会不自觉联想到,当初它是怎么从一条鲜活的鱼,被人剁了鱼头,鲜血淋漓地做成一道菜的全过程。每次一想,就完全没了食欲。

我半开玩笑地揶揄她说:“你是不是又犯病了?”

她苦笑一声:“哎,我的抑郁症,似乎更严重了。”

同事年前请了一段时间的病假,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症。每天要按时吃药,定期做心理辅导,医院需向主治医生报备。

很难想象,一个四肢健全,身体无恙,体检各项指标均合格的人,突然精神出了问题。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抑郁症,就像一场雨,而我忘记带伞”。

本是她约好别人的聚餐,却在去往的路上,忽然脸色发白,嘴唇发紫。丢了方向盘,撞在路边的花台上,吓得同行的朋友赶紧打了将她抬走...

后来,当她回来上班时,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害怕见光,出门要撑太阳伞。随时打冷颤,身上的衣服穿了一件又一件。常常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看着一盆多肉植物发呆许久。

她说她觉得心里没味道。身体不舒服还能忍,就是这心里憋的难受。想发脾气,又没力气,就算空调开到30度,心里还是发冷发怵。

没患病前,她是三岁孩子的母亲,是公司高管,两口子月收入都不低。但是,每月要供三套房,每年要交巨额保险费,算下来也是所剩无几。多年来,她买过的衣服单价,从没超过元。

加之工作的高压,对外的应酬,人情世故,你来我往等等。每天回家,她就想躺床上闭眼睡了,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去想,甚至连儿子叫她,也假装没听见。

她说,人总是学不会客观且正面地去认识自己的样子。

觉得自己哪有什么问题啊,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胡思乱想。而往往当他们怀着这样的疑惑去询问身边人,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医院?

得到的回答,也常常是以搪塞为主的安慰:“有什么病啊,焦虑什么啊,你那都是矫情,都是给闲的。”

抑郁之人,每一次欲言又止,结果都把心里堵的更加水泄不通。

02

前段时间,峨眉山景区跳崖轻生的女孩,同样是抑郁症患者,却最终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告别人世,看了实在令人惋惜。

她年仅21岁,芳华正当年。可外表的健康,却难掩内心的病态。

她在遗书中说,她活得很累,很痛苦。我们自然也无法想象,一个正处花季的女孩,是如何对生活失去信心,继而一步步走向痛苦万分的。

我大胆猜测,或许这个女孩的抑郁症,少有人知道或者没有被引起重视。不然她不会在遗书里写下:“很多人把这种病当成脆弱,想不开。我想说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

对于抑郁症,人们常常抱着无大碍的心理,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自然而然就会好的。而患病者似乎也不愿启齿,觉得说多了反而显得矫情。

可抑郁症等同于矫情吗?显然不是。

抑郁症,是病,它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它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有关,导致大脑总是会传递到一些不愉快的信息,不良事件只不过是诱因。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也不相同。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它不仅包含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因素。

这样看来,抑郁症从没有哪方面,是值得被忽视,或者简单的一句“你太矫情了”就可以化解的。

在国人的认知传统里,承认自己的毛病,是一种示弱与屈服。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代人都惧怕体检,医院。哪里不舒服,草草地吃点药,打几针就好了,俨然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

而很多抑郁症,恰恰就是处在这样的恶循环里。

不对外说,自己忍着、憋着、扛着,长时间处于某种病态里,随便买点药吃,寻求某种心理安慰。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到后来,越严重就越闭塞,越脆弱就越不肯开口。

可这并不是一种羞耻啊。抑郁症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病,要相信现代的医学技术,可以治疗你的。

那些你自以为的痛苦、折磨,或许挑明了,摊开了,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痛苦了。

03

其实,如今社会,很多人身上都有“抑郁”的影子存在。它也有一个新名字,叫“微笑型抑郁”。

常常是,心里其实很不情愿,可脸上要堆满笑意。或迫于生计,或迫于生意场上,或只是习惯地表现出某种好意,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

这有点像蒋方舟所说的“讨好型人格”。事事要考虑他人,从没有自我,觉得别人开心,自己才会如释重负。

这样的人格,似乎很有抑郁前兆的基调。

因为心里太累了,要时刻待命,跟随他人的指令走。最后,别人倒是舒服了,走到终点了,可自己却迷失了。

最近很红的一位短视频作者,叫李雪琴。她在清华校门前,对着镜头喊话:“吴亦凡,我是李雪琴,你看,这清华的校门,多白。”

很多人被她散发出来的“蠢萌”气质逗乐了,可鲜有人知道,这位视频里,一头黄毛,脸大黑又圆的女生,其实是北大才女,同时过的也并不如视频中那样憨厚与快乐。

从一篇关于李雪琴的人物采访稿里,我看到她说自己的生活其实一团糟。从很小的时候自己就长大了,家里的担子她都要挑着,从来都是考第一名。

因为她觉得不是第一,哪怕考了第二,都会让人失望,怕人不开心,所以从小到大,她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从最高处跌落下来。

后来,从北大毕业,她和朋友一起做综艺,可做了没多久就不想做了。她觉得自己没什么大想法,却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有想法的人,那太累了。

虽然她早已习惯这样的伪装与战战兢兢,但是此刻她觉得再没有力气伪装下去。所以,她选择蜗居在一间小屋子里,割腕自杀。

所幸的是,没什么大碍,她还是得痛苦且坚强的活着。

再后来,因为“喊话吴亦凡”的视频意外走红,她又被推到了浪尖上。又成为了别人眼里,那个闪着光的人。只是这道光,是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这就有些尴尬了。她本身是不快乐的人,又怎么持续地给人带来快乐呢?这对她是一个问题,也是一种内心的考验与折磨。

长期以来,深受抑郁症影响的李雪琴,从未觉得有一刻是为自己而活的。她一直活在别人的期许里,努力考第一;她拍视频,把观众逗乐,自己却皮笑肉不笑。

这样一个带着开心面具的人,却活在十足的“微笑抑郁”里,满是不可详述的痛苦与逼仄。

只是无人有意去解下这副伪装的面孔,因为大家都以为她是快乐的。

抑郁之人的矛盾就是这样。一方面别人觉得你没毛病啊,能吃能喝,能走能睡,一方面你自己也不愿多说,甚至不曾懂得自己的内心,其实有着怎样的纠结和苦痛。

于是,一步步将自己捆缚在心里的黑屋子,打不开又出不去,里外都是焦虑。

04

亲历身边人患此病症,我才对抑郁症稍有认识。

可一般人呢?他们对此知识领域,无疑是封闭的,从他们固有的认知来看,抑郁不过是一种暂时的情绪,过了就好了。

可是,过了还好,那倘若心里那道障碍没跨过去呢?我不敢说它一定会发展成抑郁症,但肯定是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如同洁癖这种病一样,你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猜想如果狠下心,泼其一盆脏水,让其感受污秽,说不定就可以克服心理障碍了呢?

这和抑郁症非常类似。病者跨的过去当然是好事,跨不过去,则很可能就此溃败,心理防线崩塌,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把一些脆弱、病态归结成矫情,觉得当事人要振作起来。可有没有想过,他们就是振作不起来啊,就是需要你耐心的帮助和开导啊。

就像很多人会说“抑郁症?开心一点不就好了。”可问题不就是,他们没办法开心起来吗?

这样的逻辑,让很多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有障碍的人,欲言又止,望而却步。很多时候,其实他们想说,想倾诉,可我们却简单的用“矫情”二字,就把他们定义了。

这无疑是在加深彼此的心里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的。

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在任何时候,我想,都能算作是一种高级的修养。

而就拿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心里负重,生活实苦,是需要我们主动去给他们加些甜味,给些帮助,用力拉他们一把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