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蚝油到底能不能吃呢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可以控制住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49435.html

蚝油是生活中常吃的调味品,在中国人餐桌上,大部分食物出锅之前,都会加入蚝油进行提鲜。

近几年,关于蚝油传言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认为,蚝油经过加热之后,会释放出有害物质,更容易增加身体癌症风险,这样的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蚝油到底能不能吃呢?

市面上购买到的蚝油基本上都被称为“复加工蚝油”的复合调料。主要是把生蚝拿到锅里蒸煮,然后再把蚝取走,留下的汤水添加各种添加剂,最终得到浓缩的蚝汁。

原汁蚝油严格上称得上是蚝油汤,含有的氨基酸和蛋白质非常丰富,容易导致微生物过量,更容易导致蚝油变质结块等问题发生。

增加增稠剂的蚝油,可以使蚝汁更加稳定均匀,避免出现分层结块等问题,还可以减少耗油中水分含量,延长保质期。添加了各种添加剂,此时更容易熬制成“蚝汁汤”。

网传“蚝油不稳定,其中的谷氨酸钠加热会生存焦谷氨酸钠是一种有致癌性的物质。所以说,蚝油一旦加热,就会致癌。”

对于这种说法,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刘少伟教授强调,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焦谷氨酸钠可致癌的研究结果。

蚝油确实比较“拧巴”,不耐高温。这种“拧巴”是由于谷氨酸钠,它是一种呈鲜物质,在70℃~90℃味道最鲜,一旦加热到℃以上,就会失去它的鲜美。

蚝油最好是煮好汤或炒好菜以后,再浇到食物中搅拌,这样吃起来更加鲜美。蚝油只是一种普通调味品,只要你正确使用并不会增加癌症风险,真正容易致癌的是以下这几种调味品,希望您能赶紧纠正。

提醒:这2种调味品,建议丢掉

自榨油

食用油是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源之一,但是有些人平时总是喜欢吃大鱼大肉的食物,往往就会导致油脂摄入超标,摄入的油脂增多,很容易造成血脂异常增加脑梗死风险,严重损害个人健康。

根据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5~30克之间。平时吃饭时应该少吃食用油,减少油脂摄入量,尤其是自榨油。

很多农村中老年人都比较喜欢自榨油,认为这样的旅游营养物质更丰富,但是食材在保存过程中难免就会发生霉变,并且小作坊的榨油机,大多都是会存在一定残留的,时间长了也会被细菌污染。

如果您吃的食用油质量的步道保障,或者已经出现了变质情况,那么请你赶紧丢掉,不要舍不得,因为这样的食用油吃进体内只会带来坏处,甚至会增加肝脏癌变风险,得不偿失。

如何健康吃“食用油”?

做菜离不开油,食用油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之分,要想吃得健康有讲究。

●用量:建议每人每天用油量不要超过25克,也就是不超过两汤匙。

●用法:放油后,锅一热就可以放原料烹饪了,不要等到油冒烟。

●小贴士:一般来说,油冒烟时的温度在℃以上,不仅会破坏菜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大量致癌物。

●特别提醒:油要换着吃,搭配食用不同品种的油脂,才能保证脂肪摄入量平衡。

食盐

食盐属于常吃的调味品,做饭时如果忘了放盐食物味道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正常食欲,但是很多人做饭时可能会放入食盐比较多,又或是平时喜欢吃各种零食以及重口味食物,也会导致食盐摄入量超标。

长期摄入食盐过多会造成水钠潴留,进而引起高血压等问题,如果血压控制不当就会损伤血管,更容易带来血管并发症,也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问题,甚至会引发癌变。

建议大家保持食物原汁原味,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每天食用盐的摄入量控制在4~6克能够减轻,对消化系统损伤也有助于保护血管。如果你做菜时已经放入了很多调味品,那么食盐完全可以省略掉。

如何健康吃“食盐”?

食盐是“百味之祖”,日常烹饪离不了它。它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钠、碘(加碘盐)等营养素,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血液黏稠度,造成血压升高,影响健康。

●用量: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量在6克以内,也就是一个啤酒瓶盖的量。高血压、肾脏病、水肿患者,每天的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

●用法:盐要在菜、汤出锅前放,防止盐中的营养素受热挥发。

●小贴士:口味重的人别用味精提味,其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含钠。烹饪时可通过加葱、姜、蒜等来提味。咸味和甜味可抵消,甜咸味的食品含盐更多,要少吃。

●特别提醒:我们提倡低盐饮食,但并非越少越好,食盐摄入过少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出现没劲、恶心、嗜睡、走路不稳等症状。

延伸——癌症预防的方法有哪些?

恶性肿瘤的预防,是抗癌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恶性肿瘤预防的总体策略,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恶性肿瘤的治疗,应采用三级预防的方法进行。其实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的意义最大。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通过消除致癌危险因素或者避免接触致癌物,预防发生癌症。尽管不同恶性肿瘤有多种不同的原因,但是通过预防病因,完全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预防的方法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优化环境的理化性因素,减少致病病毒的接触,以及机体加强积极锻炼减少与致癌因素接触,是诊疗的主要内容。

对于二级预防主要是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于肿瘤发病的三级治疗,预防其治疗意义相对较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