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愁文苑回忆我的母亲 [复制链接]

1#

回忆我的母亲

文贾广蛟

算到年的元旦之际,母亲离开我们就整整六年了。这期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母亲的一生是坎坷的,又是短暂的。去世时年仅62岁。母亲性格坚强、豁达,又乐施好善,爱子如命等这一切高贵的品质永远充实于她灿烂的人生。母亲出生的地方叫水磨头,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兄弟姊妹五人:二兄三姊妹,她排行老四。母亲小时候天性聪明,能言善辩,深得父母喜爱。我的外祖父亲切地称她为"小喜鹊"。后来听说大约是在母亲三岁时的一个晚上,忽然发高烧,昏迷不醒。这可急坏了我的外祖父。经多方打听得知附近的一位老教师深得此救命之道,于是外祖父连夜拜访那先生,得知:须新鲜的乌鸡血方可救命。可是这深更半夜的哪里有什么乌鸡血可用啊。也许是上天眷顾,命不该绝,一筹莫展之际,外祖父忽然记起本村有一家的鸡群里仅有一只乌鸡。赶忙抓来,割开脖子,滴出鸡血,再用小勺一点一点地灌进母亲嘴里。十几分钟后奇迹岀现了,母亲苏醒过来,清醒了,脸上也渐显血色,全家人甚为高兴。第二天一早便备了重礼向人家感谢救命之恩。坚强、豁达是母亲平生具有的性格。改革开放初期,村里掀起了自建房的热潮,母亲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自然不甘落后。她先是急忙奔走审请宅基地,待手续一批下来,便张罗着开始动工。为了节省开支,母亲亲自参与打夯,做泥土坯子,以及月夜搬运等重体力活。同时母亲还负责做几十号人的饭,现在想来当时可真是相当的辛苦,但她从不言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整座房子的结构就完美竣工。这速度,打破了当时建房的记录。而今,这房子虽历经四十余年,依然那样坚固耐用。我每次回老家,看到这房子,总能记起母亲当年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似乎她一直站在那房前守望,盼儿早归。母亲的坚强还表现在教育子女方面。我的身体不争气,一生中大病小病从未间断过。但母亲从来没有放弃给我的医治。她踏遍千山万水寻医问药,上长治,去太原,奔赴石家庄,医院跑了几十家。但她从来不叫累,总是鼓励我要学会坚强:只要活着就要努力,就有希望。我谨尊母亲的教诲,因此拖着残肢走到了今天。我一个人能这样信心十足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百折不挠。这与母亲的殷殷鼓励是密不可分的。乐施好善也是母亲一生的性格写照,在如何事情面前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流足了余地。因此与左邻右舍及村上人相处得都很融洽。她有一项做手工鞋的好手艺,常常在冬日的农闲时期帮村里的妇女们剪鞋样、压鞋底、做鞋帮,只至成品布鞋。这种鞋穿在脚上既美观又实用,由于长期的手上用力,也造成她手指弯曲不能伸直,落下了终身毛病。母亲常说:有饭送给饥人,有粮送给穷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得有一次从长子过来的放羊人群里有个可怜的男孩,约莫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母亲便找些干净的衣服送给他,并请人给那男孩理了发,抽空还塞给他几个馒头,以便他在山上放羊饿了充饥,这事虽小,却体现了母亲扶贫济困惜弱怜贫的优良品质。母亲一贯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她爱子如命。我高中毕业后在家养病,身体逐渐好转,便找了一份在乡里代课的工作,工资虽然不高,却是我喜欢做的事。那时,教书的地方距我村上有二十几里的路程。暑往寒来,历经一年又一年,我每次离家去校,母亲总要送岀我很远的路程,多少次回头看看母亲,她依然在路上摆手,示意我骑车注意安全。我每次这样离开母亲的半个月里,母亲是扳着手指一天一天地数着日子过来的。每次离开家的第二个星期五下午,母亲总是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早早吃过午饭,就在村边桥头等儿归来。母子见面的那一刻,母亲显然很高兴又激动。只见她花白的额发下挂着汗珠,脸红扑扑的,我就知道母亲已经顶着午后的烈日在此候儿多时了。我也常安慰母亲:不要过度操心儿子,我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母亲却说:儿子年岁再大,在母亲心里终究还是个孩子。是啊,也许只有做过母亲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疼儿爱儿那种赤热的母子情深。母亲患病,经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后,她便没日没夜地忙起来。仍然为我赶做布鞋,累了就歇一会起来了再继续做。我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多次劝母亲放下手中的活,可母亲不听劝。说道:妈知道你的足骨变形,穿市场上卖的鞋不合适,也只有妈亲手做的鞋子才合你的脚用。我知道她是在与生命赛跑,为了儿子能穿上合脚舒适的鞋子,她强忍着病痛,硬是完成了那么一大堆鞋子。还说估计够我五年使用。而今母亲离开我们六年了,她亲手为儿做的那堆鞋子还静静地珍藏在我的鞋柜里。每次打开柜子,看到那堆鞋子,心中总会涌起一阵阵的酸楚,是思念?是伤心?是悲痛?是后悔?我也说不清楚,心里总是异常的沉重。自从母亲病重,她从沁水回老家后,我的心一直在煎熬着。深知母亲正在病痛中强忍着。为减轻她的痛苦,医院给母亲买一些镇痛类的药带回去供母亲用。但母亲又不肯,因为她看到药品说明上服用后会嗜睡,她宁愿忍着疼痛也想一直保持清醒多看儿几眼,也多与儿子说些话。母亲已经很疲惫了,我守在母亲身旁,想在家多呆些日子侍候她。但母亲又很坚决,不要我侍候,只用父亲一人即可。我扭不过母亲,暗暗地流泪,返回沁水,临行前,母亲千万叮嘱我:在她去世后,不想让我回来奔丧,如果违背她的意愿,便是对国不忠,对她不孝。我深知母亲的刚强,她并不是不想让儿回家奔丧,天下哪有母亲不想与儿子见面的呢?母亲是在心疼儿子腿脚不便,行动困难。年元月1日凌晨五时,我乘车火速赶往老家,但到家后已是上午9时,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我泪飞顿作倾盆雨。悲痛与悔恨交织着涌上心头。恨自己这次回来的太迟了,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次我违背了母亲生前的意愿,毅然决然地做一次"不忠不孝"的儿子,拄着拐杖回家来送母亲最后一程。在母亲病重期间及去世后,前来看望她的邻里乡亲络绎不绝。人们盛赞母亲温良贤淑,克己待人,和睦邻里,孝老爱亲。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但我总会想起她,也常常在梦中见到母亲。但愿母亲在那边没有病痛,没有纷争,愉快生活。安息吧,亲爱的母亲,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您永远是儿伟大的母亲。谨以此文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写于年12月20日夜

责任编辑:贾仪萍

十里乡愁编委会

主任:陈茂华

顾问:陈国红

主编:张学林

副主编/p>

牛慧萍贾仪萍

郭天贵郭建忠

靳铭宋来地

投稿邮箱/p>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